穿裙子戴假發男扮女裝,在成都街頭擺攤賣衛生巾,為患白血病的2歲半女兒籌集醫藥費,王海林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他稱,10日短短一天,全國各地的好心人向他的銀行卡裏匯了41萬元。然而,當女兒還在醫院治療的時候,王海林卻突然帶著鉅額善款去了濟南。他和他的家人,出於某種顧慮和安全考慮,也不願向媒體和好心人透露後續收到的捐款數額。(10月12日《成都商報》)
從引起關注至今,“賣衛生巾救女”不過四天,但就是這短短數天,讓網友迅速經歷了從感動、捐贈到質疑頻繁變換的內心衝擊。尤其是,當女兒還在醫院治療的時候,王海林卻突然帶著鉅額善款去了濟南,不免讓公眾隱隱擔心:這筆善款能否得到合理使用?
但是,僅因王海林消失在公眾視線之外便度人以惡,也有違必要的理性。不否認,王海林作為受贈者基於道義,有必要保持自身行為的透明度,以滿足接受社會監督的公益倫理。然而,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必須給公眾一個交待,也會使得公益變成一種硬邦邦的物質施捨,使得受贈者戴上道德的枷鎖,有違慈善的本義。
事實上,關於王海林“攜款離去”的討論,放大了公眾對慈善捐贈資金安全的隱憂,折射出社會對公益慈善受助透明度與監督的焦慮。依照現行的法律規定,王海林並沒義務向他人透露捐贈數額和如何支配這些財産,除非好心人提前表明要求受捐者必須公佈使用方式才進行捐贈。並且,受贈者有顧慮和安全考慮,也自有其合理性。但是,在媒體充當唯一監督者的語境下,在法律無約束與道義有要求的背景下,王海林選擇“攜款離去”很容易加劇社會質疑。顯然,這對社會公益慈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個案表現出來的是網路時代直捐的共性問題,類似的案例屢見不鮮,如上半年發生的“跨省搶孤”事件,都折射出慈善立法的滯後。對於直捐得來的善款,理應與自有財産有所區別,受助者應當將自身部分權利讓渡給社會公益,滿足公益透明的倫理訴求,並對使用做出適度合理的約束。對此,應當加快慈善立法,以確切的規則固定下來,並納入到常態的監督渠道中來,而不是總靠道義兜底和媒體關注來推進。(房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