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運作減壓,定向調控居功

時間:2014-08-01 13:45   來源:人民日報

  年初以來,面對週期性調整和結構性變化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黨中央、國務院在保持宏觀經濟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同時,創新推出定向調控,抓住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精準發力,出臺了一系列既利當前、更惠長遠的政策措施,成效顯著。

  所謂定向調控,是政府對關鍵領域和相對薄弱環節進行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調控,旨在消除瓶頸制約,拆除制度藩籬,疏通運作渠道,為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與總量調控不同,定向調控強調差異化和問題導向,有針對性地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重在強基礎、補短板,精準發力,提高宏觀調控的有效性。如果説總量調控像“大水漫灌”,定向調控則似“噴灌”“滴灌”。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外環境錯綜複雜,“三期”疊加,各種深層次矛盾凸顯,傳統的宏觀調控方式面臨挑戰。從經濟運作的實際情況看,行業分化程度進一步擴大,內部差異明顯,並影響到區域經濟表現。化解過剩産能和泡沫,對於産業結構單一的地區會形成較大衝擊,甚至出現“區域塌陷”現象,也會誘發金融風險。因此,需要積極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在保持宏觀經濟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同時,把總量調控與定向調控有機結合,通過總量調控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共性問題;通過定向調控,滿足不同市場主體差異化的政策訴求。

  定向調控始於“定向降準”。為了加強金融對“三農”發展的支援,央行從4月25日起分別下調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存款準備金率2和0.5個百分點。此舉被市場稱為“定向降準”。6月16日,央行對符合審慎經營要求且“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商業銀行下調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同時,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也下調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此次定向降準,導向更為明確,範圍更為擴大,標準更為具體。在繼續實施穩健貨幣政策的同時,央行兩次定向降準,用調結構的辦法,堅持有扶有控,對“三農”和小微企業這兩類實體經濟的薄弱環節進行政策傾斜,鼓勵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將資金更多地配置到實體經濟中需要支援的領域,確保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更加順暢。

  定向調控在其他領域也得到廣泛運用。比如,積極運用開發性金融支援棚戶區改造,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力度;設立鐵路發展基金,支援中西部地區鐵路建設;擴大營改增試點,促進服務業發展;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面擴大到85%以上;10個省市開展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試點;取消和下放了145項關係企業生産經營和社會關注度高的行政審批等事項;3月1日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在全國推開,等等。這些定向調控措施的貫徹落實,為緩解經濟下行壓力、實現全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充分認識定向調控實效的同時,也應注意以下兩方面情況。一是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重要基礎。當政府給予某一類市場主體以傾斜性政策支援時,容易形成不利於對其他參與者的外部環境。二是定向調控需要更多地與改革措施有機結合,發揮其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中的推動作用,從而放大綜合效應,既有利於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也為新增長動力的培育奠定制度基礎。(余斌)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