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姜耀東表示,不去行政化,大學就沒辦法辦下去了。政府把高校的人事權和財政大權都掌握了,導致高校領導只能唯上,不然不僅學校沒經費,自己飯碗也可能不保。“某種程度上,中國只有一所大學,就是教育部大學,我們都是分院。”(3月3日《南方都市報》)
我們雖然有985大學、211大學,有北大、清華這樣的知名學府,有諸多地方院校,可歸根結底,這些大學都要在教育部的指揮棒下統一行動。究其根本,教育部權威地位的確立,主要依靠兩樣“獨門絕招”。
首先,來源於對大學校長、書記等主要領導人的任命。根據1987年頒布的《關於高等學校各級領導幹部任免的實施辦法》,大學主要領導的任命,所謂的大學學術委員會説了不算,教授學者説了不算,學生們説了也不算,而要由上級主管部門説了算。受權力掣肘的大學校長、書記們,自然有不少人唯上級馬首是瞻,其主導的教育政策、教育理念,往往要為自己的政績考量,無意中,也就讓大學淪為了裝裱校領導政績簿上的一朵小花。
其次,教育部權威地位的確立,還依靠各類評估,將財政權牢牢地抓在手裏。不僅本科需要評估,碩士點、博士點申請同樣也需要評估,甚至連黨建、工會都要評估。這種評估讓教授、學生們不勝其煩,可是你若不參加,就拿不到必要的辦學經費、科研基金。如此語境下,大學之中學術造假、浮誇之風一個勁地吹,更可悲的是,大學的風骨被攔腰折斷。不僅許多教授學者要“為五斗米折腰”,不少學生也被教育成了一群“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軟骨頭。
難怪人民大學教授張鳴會説:“現在的大學,從教授到學生,學術是可疑的,知識是可疑的,能力是可疑的。我願意相信總有個別例外的好教師、好學生,但那個基數太小了,他們所被賦予的權力也太微不足道了,大學製造了大量的不合格産品。”
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富裕家庭選擇將孩子送往國外,越來越多底層家庭的孩子選擇放棄讀大學,這無疑是對這些年大學教學品質持續下降的回應——這不僅影響了大學的收入、生源,更令大量中國精英流到國外、令諸多本應改變命運的學生滯留底層。因此,“中國只有一所大學”的現狀必須改變,權力之手對高校的影響也必須砍斷。教育需要百花齊放、百校爭鳴。否則,我們永遠也解不開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陳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