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約幾家房地産企業交流市場形勢,他們共同的態度是相對謹慎和相對悲觀。筆者問,對於新一屆政府在簡政放權方面的一系列舉措,你們是否感到軟環境有了很大改變?聽到了三個回答。一個是,感覺不明顯;一個是,官員吃拿卡要確實少了,但不辦事的多了,過去“公關公關”就能辦成的事,現在就是拖。官員沒了好處,也沒了動力。(2月2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對於有些官員,多少年來,早已養成了一種慣性思維與行為:沒有好處,能辦的事也難辦、甚至不辦;給好處了,只要能打動他們的心,不能辦、不改辦的事,也能辦成。對此,有一種論調叫“腐敗有益論”。
所以,在這樣的官場生態下,官員“吃卡拿要”等腐敗行為,早已成為一種“潛規則”。雖然,有些人為這種“潛規則”叫苦連天,但有些人卻從中嘗到了“甜頭”——遇到難辦的事,就請客送禮,送鈔票,送女人……權錢交易之後,一些不法商人撈足了好處,與此同時,也將一些官員送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新一屆中央領導執政後,針對領導幹部作風和反腐倡廉工作推出一系列組合拳,向作風之弊、行為之垢宣戰;既“拍蒼蠅”,也“打老虎”——反腐敗的“籠子”越織越密、越細,我國的制度反腐進入新時期,贏得了輿論普遍讚賞。
但凸顯的“弊端”是,沒有了“好處”的餵養,則沒有了工作動力:在有些公務員眼裏,反正我沒有吃你的、拿你的,我就“公事公辦”!何為“公事公辦”?裏面的道道可多了,比如,遇事推諉扯皮,或者拖拖拉拉,或者無人過問,或者雞蛋裏挑刺……反正,你辦事如同遇到了“軟釘子”——雖然扎得你心口刺疼,但你又找不出發火的理由和對象。
官員辦事不敢“吃卡拿要”了,但辦事效率卻大大降低,這顯然與“八項規定”等政風行風的改革初衷南轅北轍。那麼,官員“沒有好處則無動力”的困局如何破解呢?
最近,李克強總理強調:對市場主體而言“法無禁即可為”;對政府,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這是破解困局的關鍵。也就是説,各地目前仍保留的審批事項,要公佈目錄清單。清單以外,一律不得實施行政審批,嚴禁地方和部門以“紅頭文件”、地方政策規定的名義,增設審批事項,或提高審批事項的“門檻”。只有依法行政,才能剷除“沒有好處則無動力”的現實土壤。
再者,簡政放權,要真“減”真“放”。看看時下一些地方簡政放權,數字的確好看,但一些事關民生、觸及行政部門權力或利益的事項,則往往會死抱不放。這就是當前“簡政放權雷聲滾滾、企業感覺卻不明顯”的根由。行政審批要有清晰的路線圖,除了明晰辦事程式之外,服務期限更要明晰。
當然,破解官員“沒有好處則無動力”的困局,也須建立能出能進的公務員用人機制——哪個公務員認為當公務員沒有好處,待遇低,那請他們走好!不送!對於那些不盡心、不稱職的公務員,要通過科學的考核辦法淘汰。(惠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