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沒到“官不聊生”這一步

時間:2013-12-25 13:45   來源:中國青年報

  除了嚴肅整治“會所中的歪風”的新聞外,這幾天與官員有關的新聞還有很多。比如,行政訴訟法在頒布實施20多年之後面臨首次大修:行政機關將不得干預、阻礙法院立案;將擴大受案範圍,可口頭起訴;異地管轄後,有望減少行政機關干預審判;不執行法院判決的,可拘留行政官員。日前出臺的《中共廣東省委常委班子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整改方案》明確規定:各部門召開本系統全省性工作會議,每年不超過1次;省委書記、省長出國(境)每年不超過1次等。這些新聞都與官有關,都給官員戴上了“緊箍咒”。受此影響,很多官員感慨,現在官不好當了、當官沒意思了,甚至有些官員還生出不小的怨氣,將此稱為“官不聊生”。

  有人講,“官不聊生”是一種進步。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孝正就認為,官不聊生是判斷發達還是不發達的一個標誌。這一方面説明自八項規定出臺以來,反“四風”的成效開始逐步顯現;另一方面也意味著,過去對官員的監督和約束相對較松,使一些官員把濫用公權力當作家常便飯。隨著權力一步步被關進籠子,估計還會有更多的官員覺得不自在。

  但是,“官不聊生”這一用詞很不準確,而且有點矯情。現在的情況真到了“官不聊生”的地步嗎?分析這兩天的幾則新聞,整治“會所中的歪風”,指向的是奢侈浪費甚至是權錢交易權色交易;行訴法大修,對準的是“民告官”中一些不合理現象;對出國進行限制,針對的是社會熱議的“三公支出”……無論從哪一方面看,這些新聞對應的內容都是不該發生的,都是老百姓反響強烈的,都是影響黨和政府健康形象的,都是與現代政治要求相背離的。

  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尊重法律尊重民意,這些本來都是官員應該做到的。一個官員只有達到這樣的要求才有資格為官,做不到這些根本就沒有資格為官。某種意義上説,這和道德領域一個公民不偷不搶不訛人、市場領域一個企業不黑不詐不昧良心差不多,這只是一種底線要求。達到這個要求,未必餓死人;達不到這個要求,必然依法懲處。事實上,按照德能勤績的標準,對照身上肩負的責任,官員需要做的還有很多。現在權力剛開始被關進籠子裏,便覺得不爽不安,就擔心“幸福時光”一去不返,恰恰説明一些官員有著不健康的權力觀。

  “會所中的歪風”非治不可,“公費出國”不管不行,“暢通民告官”勢在必行……不是官不好當而是本就該這樣,不是官不聊生而是為官常態。官不聊生是進步,但現在還遠沒到這一步。把這理解成“官不聊生”,感慨“官不好當”,這不是矯情又是什麼?必須看到,隨著反腐敗不斷深入、反浪費不斷加碼,權力一步步被關進制度籠子,官員要做的還有很多。即使如此,依然只是底線,並非拔高要求。(毛建國)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