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有一條引起學界熱議,那就是“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佈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學界之間,媒體之上,探討得比較多的,是“院士退休與退出制度”。但我覺得這一條中的第一句,即“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其實更為重要。因為事實上,正是院士“選”與“評”的問題叢生,才引發了院士“退”與“出”的制度選擇。
比如,飽受質疑的煙草院士謝劍平,人們發問的是為什麼如此敏感行業中敏感的人,能當選院士?再比如,施一公憑優秀的學術水準當上美國院士,為什麼會在之前的中國院士評選中名落孫山?還有,張曙光用2300萬元行賄院士頭銜,離成功僅一步之遙。人們不禁要問,2300萬元砸向評選環節,中國的院士是選出來的,還是用錢堆出來的?所以在遴選的環節,在院士評選的初始階段,就應該正本溯源,把住源頭,才能活水長流。
當然,院士的退休與退出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制度安排。認識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思考如果沒有院士退休與退出制度,會産生哪些負面問題?再以煙草院士為例,當整個社會對謝劍平群議洶洶之時,中科院領導就曾經説過,現有的院士體制無法使謝劍平自動自主退出院士隊伍。對於由源頭導致的問題,建立一個退出機制,或許可以實現事後糾錯的功能,這也是一種解決之道吧。
我相信絕大多數院士是名實相符,學品與人品並重,是令人尊敬的。決定中的這條表述,面上講的是院士退出,但在我看來,針對的絕不只是院士隊伍,或者説絕不只是院士問題,而是著力解決當前學界中存在的某些深層次弊端。這裡一是學術權威。沒有退出機制的學術榮譽加身,往往會導致學術權威的産生。學術權威本身沒有錯,適度的學術權威也是必要的。但長期的學術權威走向極端,就會演變成唯我獨尊、一言堂。這對於學界的“百花爭鳴”,無疑是一種傷害。二是學術壟斷。學術權威走深一步,很容易演變為學術壟斷,既不利於《決定》中所説的“優化學科佈局”,也不利於學問知識的自由交流,還有可能壓縮青年學人的成長空間。三是學術“山頭”。學術壟斷再走深一步,就導致另一個更為嚴重的弊端——學術“山頭”。宗派主義在學術圈仍有不可小覷的影響。因觀點不同引發爭議不是問題,但因爭議引發情緒化的對抗,以致“山頭”林立,門閥攻訐,加劇內耗,惡性競爭。這些年學界或隱或現的“山頭”之戰,從根本上説都無益於學術與科研的健康繁榮。
圍繞十八屆三中全會,我們説得最多的就是深化改革。或許院士退出只是一個開頭,抑或是一個信號,學術領域的深化改革,也許才剛剛拉開帷幕!(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