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組織部、宣傳部和教育部黨組近日聯合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就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部署。意見提出,我國將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年度考核、崗位聘任(聘用)的重要標準,建立健全青年教師師德考核檔案,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5月29日 《人民日報》)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從某種意義上講,師德的重要性應是最重要的職業前提。若一個師者師道德低下,就會耳濡目染影響下一代,成為教育和社會之憂。故而,加強師德考核,凈化師資隊伍,以保持教師和教育本身的純潔性、高尚性已成為當務之急。
然而,師德問題不是今天才有,師德標準也早已有之。1997年國家教委和全國教育工會聯合印發了《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2008國家教育局又重新印發了新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2011年,教育部對教師資格考試和定期註冊制度進行了試點,考核內容包括師德、業務考核及教學工作量考核等。但由於缺乏科學而合理的考核方式,師德考核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從而導致從業者職業道德堪憂。
現在,將師德表現作為老師考核的重要標準,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固然有強化之意;但有一個核心問題必須解決:師德究竟如何評價,由誰來評價?若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可能就很難實現預期的效果,甚至陷入“走程式,行過場”的形式化敷衍。
一方面,教師好不好,道德高不高,不應由少數幾個教育官員、或者固定的考核機構來作出。否則,所謂的師德好壞,就會成為迎合教育官員需求的標準,而非家長和學生的所需所盼。比如,一些在學生中並不受歡迎的老師,卻成了學校管理者心中的“寵兒”;一些受學生喜歡、家長歡迎的老師,在考核結果上卻並不理想。
另一方面,如果將考核教師的主動權全部交給家長和學生,也未必合理。管嚴了或説了重話,學生和家長未必領情;管松了成績上不去,學校和領導又不滿意。在這兩種標準的反差下,我們可以看到師德出現了兩種異化,一是體罰現象的屢禁不止,二是“下跪式”教育嘗試的方興未艾。
更重要的是,師德是一個極難界定的概念,沒有明確的指標體系,會受到社會整體道德風氣的影響,以及行業體制的左右。在整體性問題和體制性癥結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單兵突進”的師德考核該如何破題,考驗著相關部門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