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小學一年級新生家長的“自述”引起爭議:女兒開學才一個月,學校要求的整齊劃一,就摧毀了自己苦心堅持了6年的“做自己”的教育觀。這位家長擔憂,“6年後我將收穫怎樣一個孩子?”
她的擔憂、焦慮甚至恐懼,在中國的家長中頗具普遍性和代表性。
當下,“教育焦慮症”幾乎成了中國家長的流行病、常見病。這種“焦慮症”常常在孩子升學之前加重。為了能讓孩子上個好學校,許多家長使出渾身解數,一邊帶著孩子上各種補習班、提高班,一邊託人情、拉關係、找路子。望子成龍的家長們無不為此糾結和焦慮。
如果僅僅是為了升學而焦慮也就罷了,問題在於,進入所謂的名校、優質校、示範校之後,家長的焦慮有增無減。“孩子現在一年級,就有點跟不上,被老師批評成績不好……我每天開車接送,回家一般傍晚6時多了,這時隔壁的小朋友都已經完成了作業,他才開始做作業,大人小孩都累,後悔給孩子擇校了……”前不久,在武漢一家教育論壇上,“KK媽咪”的一則帖子引得眾人圍觀。這兩位媽媽可謂同病相憐,所反映的,恰恰是我國現行教育的弊端。
邁進校園,意味著人生新的開端。孩子們必須逐步學會適應新的生活、新的環境,這一點無須爭辯。但是,如今的學校為孩子們提供了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環境?正如“自述”媽媽所描述的,從本子、筆、文具袋到舞蹈鞋,老師都作出了詳細的規定;老師的短信雖然常有,但似乎並不旨在溝通,而是命令,家長只有服從。難怪她憂慮地説:“如此整齊劃一,我的女兒怎麼可能不像流水線上的産品?”
這就是許多名校的風格和做派。老師們早已習慣了怎樣教學生、管學生,早已習慣了用整齊劃一的標準來要求學生,早已習慣了用“是否聽老師的話”來評價學生。在這樣的環境裏,不僅小學生要“排排坐,吃果果”,一些著名中學甚至實行準軍事化、半軍事化管理,全校上下“天天圍著分數轉,月月為著分數幹,年年盯著分數線”,哪還有學生發展個性、張揚個性的氛圍和空間?
教育應當是尊重生命的活動,而不是壓抑個性的過程。教育改革的價值取向,應當是給孩子幸福成長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更寬鬆的氛圍、更明媚的陽光、更豐厚的土壤。只有堅持這樣的價值取向,不動搖、不偏離、不走樣,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症”才會有治愈的希望。(袁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