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交流三十年 人物】心懷故鄉山東的臺灣“政壇名嘴”
來源:台灣網
2017年11月21日 17:05:00A
【題記】今年是海峽兩岸同胞打破隔絕狀態開啟交流交往30週年。30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繫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為兩岸關係緩和、改善與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兩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見證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也發生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故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過去3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中的親歷者、推動者和見證者,以及關心和支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海內外同胞,他們中的有些人仍在續寫“兩岸一家親”的同胞親情。
【本文導讀】他祖籍山東即墨,曾在島內做過電視節目主持人,還當過大學講師;他29歲開始從政,擔任過民意代表,有“政壇名嘴”之稱;他反對“臺獨”,反對“公投制憲”和軍購。他説,兩岸之間的情感和血緣會一直持續下去,也許在這個過程中會有波瀾和挑戰,但歷史的大勢是不可逆的。
孫大千。(圖片來源:魯臺之窗)
作者:魯臺之窗微信公眾號
我的家在大陸,也在臺灣;
我的心在寶島,也在山東。
在臺灣,政界、商界、文藝界等都能看到“山東人”的身影,他們身處臺灣,卻依然掛念著故鄉的發展,這種血緣親情,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相反卻更加的濃烈。
孫大千,祖籍山東即墨,曾任臺灣地區民意代表,長于辯論,在臺灣有“政壇名嘴”之稱。
從政前,曾做過電視節目主持人,還在臺灣世新大學當過講師。
他在自我介紹中説,自己從29歲開始從政,至今已經在臺灣政壇工作了18年。在此期間,他始終堅持反對“臺獨”,反對“公投制憲”和軍購。
“父親去世後,我把他送回了山東老家”
孫大千説,小的時候,他對於老家的印象都是來自於父親,“父親在山東即墨的王村出生、長大,他告訴我,孫家是王村的一個望族。”
在他模糊的記憶中,當時父親和老家一直很難有直接的聯繫,甚至爺爺和奶奶去世的消息,也都是過了好多年以後,父親才輾轉得知,“我還記得,當父親得知這個消息之後,一個人在房間裏哭了足足一個晚上。”孫大千説,雖然年幼的自己還不能完全體會那是一種怎樣的情懷,但他知道那肯定是源於一種很深很深的情感。
兩岸互通後,父親終於能夠回老家探親,而且自此以後,每一年都會回去。“他每次回來,會告訴我老家的進步和改變,內心充滿了喜悅之情。”孫大千回想起了很多父親提到的舊事,“父親跟我説他曾在嶗山中學就讀,我後來多次在青島打聽,但聽説是已經沒有了。”
前年,孫大千的父親去世,享年88歲,“我把他送回了老家,讓他能夠跟老家的先祖們團聚。”
“孩子5歲後,我每年都帶他回老家掃墓”
孫大千,在臺灣出生,在臺灣長大,但他説,父親從小就會告訴他老家在哪,“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們家過年都跟老家一樣,按照山東人的習俗,幾點鐘做什麼事,到了晚上還要包餃子,然後按照禮數祭拜祖先。”這些年,這些傳統始終都沒有變。
父親去世以後,孫大千也用相同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當我的孩子大概只有5歲的時候,我就開始每年帶他回老家掃墓。”孫大千説,他記得孩子第一次回老家,走出飛機,在青島的流亭機場,孩子問他,“爸爸,這是哪?”孫大千就像父親當年告訴他一樣,告訴孩子,“這是老家,是爺爺出生長大的地方,爺爺的爺爺出生長大的地方,咱們孫家開始的地方。”
對山東的這份感情,並沒有隨著父親的去世而消失,孫大千説:“父親生前希望把老家的記憶傳承給我,而我也同樣希望能把這份記憶傳承給我的孩子。”
孫大千從政以後,也一直在盡力推動兩岸的交流,特別是老家的發展,他曾先後多次帶臺灣企業家參訪團,回到老家青島即墨,“前幾天,我剛從青島回來,那裏有很多有名的品牌,青島啤酒、海爾電器、海信電視……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他們在臺灣有更高的能見度,讓更多的臺灣民眾來使用。”
“兩岸青年可以做更多交流,他們代表的是兩岸未來的30年”
談起家鄉的發展,孫大千説,近十年可以用“蓬勃”和“快速”來形容。
“五六年前,我第一次帶臺灣企業家到青島參訪,很多工程都還在規劃和設計中,包括山東大學、青島地鐵、海泉灣周邊的規劃等。”孫大千説,他帶去的企業家朋友,多數持懷疑態度,“他們會問,真的能這麼快實現嗎?事實證明,是真的,幾乎只是一兩年的時間,當時的規劃就已經落地實現了。”
孫大千説,當他再帶企業家朋友去的時候,眼前的一切都讓他感到驕傲,“作為山東人的驕傲。”
最近幾年,在促進兩岸交往交流,孫大千做過不少工作,除了組織企業家到青島,協助青島優秀品牌來臺灣落地,他還著力在推動兩岸青年的交流工作,短片大賽、電子競技大賽……給兩岸的年輕人搭建一個平臺,切磋技藝,也創造了交朋友的機會。
“我覺得除了商業性合作,兩岸青年可以做更多的交流和互動,加強彼此之間的了解,未來30年,兩岸的年輕人可以整合到一起,一起應對來自世界的挑戰,我覺得這是未來值得推動的工作。”
採訪的最後,孫大千説了這一番話:
“我相信,兩岸是血濃于水的,兩岸之間的情感和血緣關係,不是任何的政治力量可以切割斷的,不管兩岸未來的整合方式是什麼,但是兩岸之間的情感和血緣會一直持續下去,也許在這個過程中會有波瀾和挑戰,但我相信歷史的大勢是不可逆的。”
責任編輯: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