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四地同一春 生生不息中國年(圖)

2016年02月18日 13:17: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年的香港范兒

  金猴迎春,璀璨香江。作為中國傳統民俗與西方潮流文化的交匯點,香港的“年味兒”可不一般。

  除夕年飯 團圓盆菜“好意頭”

  根據最傳統的新界圍村習俗,香港人的除夕團年飯中一定少不了招牌年菜——盆菜,家人親友圍盆而食,取“闔家團圓、滿堂吉慶”之意。

  顧名思義,盆菜就是將各種珍貴的食材由下至上層層疊起,放入盆中燜煮而成;盆菜往往葷素搭配,錯落有致,最常見的食材包括鮑魚、海參、冬菇、大蝦、鱔幹、炆豬肉及蘿蔔等。雜燴菜式的千滋百味,盡在濃濃的湯汁和飽滿的食材中,咬一口下去,“年味兒”四溢。

  已有數百年曆史的盆菜,如今走出了圍村,成為香港喜慶節日中頻頻出現的“常客”。盛載的器具從木盆演變為金屬盆、陶瓷盆,盆菜的吃法和口味也給人帶來重重驚喜。兼享盆菜美味和涮鍋樂趣的“盆菜火鍋”成為中老年人的新寵,和風口味、咖喱口味甚至意式辣盆菜更惹得年輕人蜂擁而至、一嘗鮮美。

  除盆菜之外,團年飯的餐桌上也往往配有幾款“點睛”的吉祥小菜,其中最有名的發菜蠔豉是將發菜和牡蠣幹一同燜煮,討“發財、好市”的彩頭。餐後甜品年糕則象徵“年年高升”,不少港人還在傳統的糖年糕中加入椰汁、紅豆餡、芋頭等,讓“年味兒”更潮。

  初一“拜拜” “逗利是”送祝福

  香港人常年受西方文化熏陶,骨子裏卻依然篤信風水、簽運。因此大年初一子夜時分到寺廟“搶頭香”,成為香港賀歲必不可少的習俗之一。

  以“有求必應、簽文靈驗”聞名的黃大仙祠是香港最著名的廟宇,崇奉儒、釋、道三教,常年香火鼎盛。這不,踏入猴年的鐘聲還未敲響,黃大仙祠門口早已擠滿了數千名善信,爭相在吉時“上頭炷香”,寓意“搶頭彩”。

  排隊入場的市民和遊客大多手持鮮花、風車及香束,依次在大殿神像前叩首祈福、誠心許願,期望猴年“時來運轉”。而仙祠一角的月老神像前,桃花樹繁茂綻放,不少年輕人在樹上繫上紅繩,祈福新的一年“桃花運到”。

  除了晨早“拜拜”,年初一也是拜年討紅包的“吉時”。在香港,討紅包俗稱“逗利是”,小朋友可以問長輩討“壓歲利是”,員工可以問老闆討“開工利是”,連沒結婚的也可以問已婚的同輩討要“利是”。

  相比之下,香港人的紅包普遍“薄”些,一封10元(港幣,下同)、20元或50元,面額雖小,但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利是”的本意更在於祝福。

[責任編輯:李瑞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