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山東:臺兒莊運河古城串起兩岸情結

2010-04-27 12:54: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鑄就民族不屈之魂

  明朝萬曆年間,為擺脫黃河氾濫淤塞對京杭大運河的影響,朝廷下令對運河治 理改道,使運河從微山湖向東流經臺兒莊,臺兒莊由此興起。明清兩代是大運河漕運的黃金時期,臺兒莊以其地處蘇魯交界的優勢區位,成為南北文化交融的承接點和轉机南北貨物的集散地,逐漸形成商貿重鎮,號稱“水旱碼頭”。《嶧縣誌》載,當時“一河漁火,十里歌聲,商賈迤邐,夜不罷市”。隨著歷史變遷和社會進步,大運河風光不再,濟寧以北河段多已荒廢斷航,臺兒莊一帶運河依然保持航運,古城的繁榮一直延續下來,直到那場驚天地泣鬼神的臺兒莊戰役。

  1938年3月下旬,侵華日軍為進攻戰略要地徐州,派兩個精銳師團3萬多人分擊合進臺兒莊。堅守臺兒莊的中國軍隊第二集團軍將士,炸掉運河浮橋,破釜沉舟,背水一戰,與日軍展開異常慘烈的廝殺。雙方在不足10平方平方公里的範圍裏,血戰16天,中國軍隊殲敵1萬餘人,以3萬人的代價贏得了臺兒莊大捷。戰後的臺兒莊一片廢墟,房無完房,墻無完墻,屍橫遍野,日軍的鋼盔堵塞了運河的水流,手榴彈的木柄碎片積存了一寸多厚,運河水為之染紅。

  在現代戰爭史上,臺兒莊戰役是中國在正面抗日戰場上取得的首次大捷,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兇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鬥志。親歷這場戰役的美國著名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在當年5月出版的美國《時代》雜誌上撰文説:“歷史上作為轉捩點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滑鐵盧、葛底斯堡、凡爾登……,今天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名字——臺兒莊。”這期的《時代》雜誌封面,就是他拍攝的一名即將開赴臺兒莊作戰的中國士兵的照片。

  為紀念臺兒莊大捷,國民政府曾決定,“在臺兒莊重建新城”。然而,這一願望終未實現。

  在開發商拆遷前果斷叫停

  2006年10月,就任棗莊市市長剛一個月的陳偉,到臺兒莊調研。當地幹部介紹,上海一家房地産商投資6億元搞舊城改造,已簽訂協議,馬上要拆遷。陳偉問起毀於戰火的古城情況,當地幹部卻茫然不知。陳偉果斷叫停:“我們在對歷史還不充分了解的情況下,要對歷史負責。如果古城有價值,就要進行保護,沒有價值再開發不遲。”

  聽説市長不同意搞房地産,開發商急了:再過兩個月,國家要實行新的拆遷規定,拆遷要多付近2億元。他們揚言:如果延期拆遷,要撤資!當地幹部也不樂意:這是臺兒莊最大的舊城改造項目,機會難得,老百姓都盼著改善住房條件呢!有人提醒陳偉:這個項目是你來之前就定下的,即使不合適,責任也不在你,何苦一上任就得罪人?

  然而,上任前就熟讀棗莊歷史的陳偉不鬆口:棗莊不缺乏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文化資源,而是缺乏挖掘文化資源的眼光,我們要對歷史負責!無奈,開發商負氣而走。正盼著拆遷的群眾也頗有怨言。

  在別人看來,擁有中外雙博士頭銜的陳偉,太書生了,一點也不懂官場之道。事實上,陳偉的底氣,來自他對政治氣候的敏銳捕捉:2005年,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的講話中,第一次肯定了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的抗日精神,在臺灣引起熱烈反響;應胡錦濤總書記邀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相繼訪問大陸。“在兩岸關係趨暖、交流加強的背景下,臺兒莊是兩岸交流不可多得的紐帶,必須科學開發保護!”他説。

  在蛛絲馬跡中尋找歷史

  政治需要借助文化傳播。昔日的臺兒莊已在戰火中夷為平地,如果難以挖掘出其運河古城的文化底蘊,仍不具備開發保護價值。

  棗莊市政府請來幾位專家學者。他們有的是歷史學家,有的是古建築專家,有的是運河文化學者。然而,面對一個建在廢墟上的簡陋小鎮,和縣誌上的寥寥幾筆,他們實在找不到感覺,一個個知難而退。

  陳偉毫不氣餒。他收集130多本史料和1279本明清小説,把臺兒莊放在大運河的背景下了解。在北京的檔案館裏,他們發現,明清時期,臺兒莊運河工程浩大,僅皇帝所下的聖旨就達12道。

  只要有空,陳偉就悄悄來到臺兒莊微服私訪。每個老宅基,每塊青石板,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他欣喜發現,戰前臺兒莊的建築地基、路網框架、古城輪廓依然存在。臺兒莊共有27位80歲以上的老人。他扮作遊客,與老人交朋友,請他們回憶戰前臺兒莊的模樣,再請人把這些回憶繪製成圖。

  陳偉還通過各種關係,到海外尋找有關臺兒莊戰役的歷史資料。香港,臺灣,日本,美國,都給他們帶來不少驚喜。陳偉通過在日本留學時結識的朋友,找到一本《臺兒莊事情》。這是臺兒莊戰役前20年的1918年,日本間諜機構——南滿鐵路公司派人在臺兒莊蹲點半年精心記錄的,內容涉及地理、氣候、宗教信仰、民俗社會等方方面面,還有手繪的臺兒莊地圖。

  據史料記載,臺兒莊融南匯北,各地客商在此建有風格迥異的會館。如今,這些會館已蕩然無存,臺兒莊究竟有多少種風格的建築,無法得到佐證。他們獨闢蹊徑,從一些蛛絲馬跡中尋找:在當年中國軍隊進駐臺兒莊的照片中,發現了徽派風格的建築;在李宗仁視察戰事的照片中,捕捉到了閩南風格的建築;在關帝廟的舊址中,發現了晉派風格的建築。有一次,陳偉觀看二戰荷蘭籍戰地記者伊萬斯拍攝的反映臺兒莊戰役的紀錄片《四萬萬人民》,片尾突然閃現出一個“觀音兜”的建築鏡頭。陳偉眼睛一亮:這不正是苦苦尋覓的廣東客家建築風格的符號嗎?!一路尋來,臺兒莊共發現了8種南北風格的建築。

  當一座頗具規模的古城舊貌圖呈現在人們面前時,時間已過去了一年。

  在一次座談會上,一位著名專家直言反對:“重建的只能是新城,是假古董,充其量是影視城,不能稱古城。”陳偉據理力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因人類不可抗拒因素,包括自然災害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毀壞的建築,重建後可以申報世界保護遺産。二戰時,波蘭的古城華沙毀於德軍炮火。1950年至1956年,波蘭根據義大利畫家的197幅畫,重建了一平方公里的古城。1984年,這座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保護遺産。臺兒莊也是毀於二戰,是中華民族揚威不屈的象徵,也是古運河文化的縮影、符號和標誌,既有政治價值,也有文化價值。”最終,這位專家不僅心悅誠服,還欣然參與了部分規劃的設計。

  2008年4月8日,棗莊市政府對外宣佈:重建臺兒莊。至今,沒有一個專家學者對此提出異議。

  50萬噸煤坐地生財

  重建臺兒莊,錢從哪來?棗莊不花財政一分錢,而是祭出一記妙招:找了5家國有煤礦,讓每家各出10萬噸煤,換來4個億,作為他們的股份,成立起開發公司。

  開發公司用這筆錢,拆遷了1200畝,每平方米拆遷安置費1700元,比上海房地産商高出1100元。當時,臺兒莊的新樓房價每平方米為900至1200元。一夜之間,臺兒莊冒出一批百萬富翁,私家車激增,老百姓樂不可支。

  剛拆遷時,臺兒莊的每畝地價僅30萬元,拆遷完後就漲到每畝80萬元,一期工程結束時已升至每畝120畝,今年5月開城時,又升至200萬元,5家煤礦更是興高采烈。

  兩岸交流的感情紐帶

  臺兒莊的重建,引起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的高度重視。國臺辦主任王毅先後次聽取棗莊市政府的彙報。有國臺辦的安排下,2008年11月,棗莊市政府代表團赴臺訪問,先後拜訪了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新黨主席郁慕明、國民黨元老郝柏村、臺灣大學校學孫振等要人。連戰先生在會見時説:“胡錦濤先生在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的講話有博大胸懷,臺兒莊的重建可以看出共産黨的博大胸懷。”宋楚瑜先生是主動求見的,他説:“臺兒莊是中國軍隊打的,了解這段歷史,臺灣人應該知道臺灣是中國的。”

  國民黨黨史館館長邵明煌在接待代表團時,開始還誤以為大陸是想把臺兒莊之戰宣傳成共産黨打的,頗有情緒。代表團解釋:早在1992年,臺兒莊政府就拿出半年的財政收入3000萬元,修了一個大戰紀念館,為國民黨樹碑立傳。1995年,紀念館被中宣部等7部委確定為全國12個愛國教育基地之一,由中央財政撥款管理。邵明煌聽後盡釋前嫌,熱情有加。後來,其子還參與了臺兒莊的標誌性建築——中華民族復興樓的設計。

  經國臺辦批准,2009年12月,全國首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在臺兒莊成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新民黨主席宋楚瑜、新黨主席郁慕明等發來賀信、賀電,臺灣工黨主席鄭昭明出席揭牌儀式。鄭昭明代表臺灣工黨及臺灣600萬勞動人民對成立大會表示熱烈祝賀。他説,臺兒莊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提供了兩岸民眾交流、合作的平臺,相信它一定能為促進祖國的統一做出突出貢獻,希望大家發揚臺兒莊大戰愛國精神,凝聚兩岸愛國力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成立,在海內外引起熱烈反響。棗莊市臺辦相繼收到4000多個問詢電話,其中不少是臺兒莊大戰的烈士後代,他們有的想來參觀交流,有的表達了投資的願望。
[責任編輯: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