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特色鄉村建設帶給梅州的啟示

時間:2014-11-21 09:43   來源:台灣網

  為充分發揮梅州“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作用,進一步深化梅臺合作交流,梅州市于近日組織梅州市8縣(市、區)各一位鎮黨委書記或鎮長組成的梅州市經貿文化交流合作訪問團共11人赴臺灣苗栗縣的苗栗市、公館鄉、銅鑼鄉、三義鄉、卓蘭鎮、大湖鄉、南莊鄉、三灣鄉,新竹縣的關西鄉,桃園縣的新屋鄉共10個鄉鎮進行了為期8天的深度考察。此次考察結下了情誼、學習了經驗、推動了合作、受到了啟發、取得了圓滿成功。

  一、臺灣鄉村建設主要特點

  訪問團通過看現場,聽報告,提問題、訪農戶等方式了解臺灣社情民意,感觸良多,深受啟發,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經驗,有不少可以為我們城鄉發展提供借鑒的地方。訪問團考察臺灣鄉鎮一村一品的建設和精緻農業的發展,了解並參觀了農會“一站式”辦事大廳、農會集農村信貸、保險、産銷、加工、科技、質檢為一體的運營模式,鄉村社區建設等。臺灣提出發展“精緻農業”、“休閒農業”,突出地區特色,形成區域品牌,引導農業向更高、更深層次發展。他們的主要特點是:

  1、一鄉一品頗具特色。臺灣對發展現代農業極為重視,從縣到鄉、從上到下,每一級都形成了完整的現代農業管理和輔導體系。大到政策法規的制定、發展規劃的編制、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小到産學研機構與農村的對接、資金補助的安排、支農貸款的辦理、農民的技術培訓、資訊服務的提供、農産品的銷售等等,充分圍繞“特色、科技、精細、休閒”的發展理念,按不同的區域條件,規劃佈局“一鄉一品”、“一村一休閒”等相對集中、優勢明顯的區域化生産格局,從而使每個縣、鄉都有各自獨特的優勢、知名的品牌,每個農會都有自己的特色農産品,打造了區域優質品牌,培育和塑造了苗栗縣公館鄉紅棗産業、大湖鄉草莓産業、三義鄉木雕産業、卓蘭鎮花卉産業,新竹縣關西鎮番茄和仙草産業,桃園縣新屋鄉大米産業等産業和文化創意品牌,形成了現代農業特色産業,實現農業發展與人居環境的和諧共存。以苗栗縣公館鄉為例,農戶房前屋後種的是棗樹,屋門坪上曬著紅棗,午飯時,招待用的是紅棗酒,伴手禮是精美包裝的紅棗,公館鄉農會展示的是深度開發挖掘出的各式各樣紅棗系列産品。臺灣農業現代化水準很高,經濟作物基本上都是設施農業。例如,苗栗縣大湖草莓文化園區圍繞草莓種植、行銷開展特色農業觀光,開發草莓酒、草莓醬油、草莓蛋糕、草莓手提袋等獨具匠心的草莓系列産品,産品加工生態環保,産品包裝更是能夠吸引人的“眼球”。

  2、臺灣農會功不可沒。臺灣的農會組織網路健全、管理規範,是臺灣分佈最廣、影響最大、最為完善、功能最為齊全、運作十分規範的農民自己的民間組織,在組織農民、服務農民、引導農民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會設有理事會、監事會。理事均由選舉産生,理事會聘請一位經濟能人為總幹事,具體負責農會的經營管理。農會自負盈虧,農會工作人員政府不發工資,全部自籌。農會的職能涵蓋農業政策、農技、農産品的推廣,農産品的加工、運輸、經銷,農戶權益保障,以及涉農企業的項目資金投資等各個領域。訪問團考察了苗栗縣公館鄉、銅鑼鄉、三義鄉和新竹縣關西鎮等農會組織,從其發展觀念上清楚地了解了農會的功能,即以會員為本,創造會員福利,輔導農民産業行銷功能,創造農特産附加值,提高農民收益。在新竹縣關西鎮考察仙草加工廠時,就播放了由農會拍攝的微電影《仙縷情緣》,宣傳推介仙草産業;又如,在農會指導下,銅鑼鄉杭菊産業園的産品行銷全島,實現了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3、鄉鎮公所辦事透明。臺灣鄉(鎮)村長由選民直接選舉産生,鄉(鎮)村治理結構是“自治”與“行政”雙軌制。鄉鎮公所建設“一站式”辦事大廳,大廳裏像豆腐格分佈著民政課、農經課、工務課、社福課、人事課、行政室、政風室、清潔隊等鄉鎮公所各站、所、課室所有辦事機構,辦公環境公開、透明、便捷,村民在一個大廳裏就可以完成所有的辦事流程。同時,鄉鎮公所所做工程預算等建設事項,要經過鄉民代表核準通過,鄉民代表還要監督鄉鎮公所施政方向。

  4、鄉村管理井然有序。一是衛生管理好。有《環境保護條例》制度約束,規定亂扔垃圾處於600至1200元的罰款;村民能夠自覺將垃圾分為資源、廚余、回收三類裝好,等待收取。二是基礎建設好。100%的農村道路已經硬底柏油化,平坦美觀;水渠通暢且上面無建築物;每一根電線桿貼有愛心標簽,由村民“領養”;設有宣傳欄,專貼“牛皮癬”廣告。三是社會治安好。機動車輛牌照齊全,摩托車騎、乘人員佩戴安全頭盔,交通順暢,停車井然有序,而且摩托車都未上防盜鎖。成立鄉村巡守隊,如苗栗縣公館鄉石墻村成立守望相助巡守隊,義務協助警察維護鄉村治安。四是成立鄉村社區發展協會義務為村民提供門診巡迴醫療、文藝娛樂等服務。

  5、鄉村醫療保險健全。訪問團考察苗栗縣為恭紀念醫院,了解了臺灣鄉村醫療保險。臺灣醫療保險被稱為健保(“健康保險”的簡稱)。1995年之後,臺灣實施“全民健保”,將99%的臺灣民眾都納入其中。健保費是比較低的,一般員工自己繳納20%,僱主負擔80%。交完健保費,村民就可以拿著健保卡到島內任何一家醫院看病,除了花50元新台幣的掛號費,開藥、住院、分娩、急診幾乎都不要錢,除了一些新藥或者新的醫療手段沒有及時納入健保,民眾要使用就必須自己繳費。

  (二)臺灣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經驗。

  1、重理念。理念是行動的先導,90年代初臺灣當局提出了發展“精緻農業”、“休閒農業”的構想,利用有限的資源總量走出了一條技術含量高、農産品附加值大的現代農業之路。臺灣注重保護生態,提出發展休閒體驗農業的理念,所到之處青山綠水,各種農場、農莊與自然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考察中我們參觀了花露休閒農場、魔法休閒農場、關西金勇DIY休閒農場等休閒農業基地,從簡單的農業生産拓展為集種植、教育、娛樂於一體的生態莊園,農業逐步由第一産業拓展為第一、三融合的産業,已逐步為社會廣泛認知和認同。苗栗縣南莊鄉從引進養殖鱒魚、品嘗鱒魚到開發民宿逐步發展生態休閒旅遊,至目前,轄區共有各具特色的休閒莊園20多座,全年共有300多萬人次前來休閒旅遊,被評為全臺灣第二個休閒農業示範區。

  2、專品質。一是推進品種改良。注重農業科技的研究與實踐應用,加強農會組織對農技、農産品的推廣,提升農民的農技水準,推進農産品的品種改良;二是嚴格農藥農肥。加強農藥的檢測監控,推廣有機肥料的運用。嚴格農産品市場準入,各鎮市農會、合作農場、農産品貿易市場均有農藥殘留生化檢驗站,對進入市場的農産品實施檢測。三是注重培訓農民。臺灣農會負責對農民進行新産品、新技能及品牌意識的培訓。通過培訓,臺灣農業從業人員素質普遍較高,品質意識較強,大多能自覺主動地按照標準化的要求和規程從事農業生産經營。苗栗縣公館鄉棗、大湖鄉草莓、銅鑼鄉杭菊、新竹縣關西鎮番茄、桃園縣新屋鄉大米等名揚各地。

  3、講文創。臺灣注重文化傳承和保護,苗栗縣客家文化博物館、新竹縣文史館展示了客家先民在臺灣的奮鬥史。臺灣農業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歷史、文化、鄉土等元素不斷融合,形成了農業為主體,體現農業多功能性特有的農業産業文化。如苗栗縣公館鄉石墻村的農耕壁畫、三義木雕博物館。走進苗栗縣大湖鄉,濃濃的草莓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除了草莓糕點、草莓紅酒等食品外,草莓形象廣告,草莓形狀的飾品、氣球,印有草莓圖案的手提袋和服裝,甚至垃圾箱都成了草莓樣。歷史文化挖掘、文化創意融入休閒觀光農業是臺灣農業的一大特點。在花露休閒農場利用當地帶根須的楠竹竹根,稍加修剪和雕飾,便成活龍活現的麻鴨。就連男廁的小便池,也採用葵花、菊花等花瓣造型,民宿裏的臺燈用根雕和絲瓜囊做成。讓人驚嘆不已。

  4、精細作。臺灣休閒農業強調資源特色,利用農業資源的豐富性滿足人們求新求變的需求,利用農産品的多樣性滿足人們豐收的喜悅。經營者將農林漁牧生産、農家生活、農漁村文化、田園景觀、自然生態等特色資源,精心設計規劃,吸引顧客。通常是小而精,小而全,員工的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都較高。他們還強調休閒農業要精耕細作,在市場競爭中始終以自己的特色,形成競爭優勢。我們考察的和豐農場,採用日本種苗,本地土梨樹樁,運用稼接、套袋、疏果等技術,改良品種,培植的豐産梨,品質優良。新竹縣關西鎮金勇DIY休閒農場(番茄園)集企業化、科技化、自動化、精緻化、多元化于一身,實現了第一産業與第三産業的有機結合。通過引進30余種蕃茄品種,採用溫室立體栽培方式使遊客在欣賞不同形狀、不同顏色、不同營養價值的蕃茄品種的同時,增強了遊客的娛樂性和知識性,將農業生産、生態、生活緊密結合,增加了休閒農業的文化味兒,提高了農産品的附加值,提升了休閒農業的品位,增加了農場的收入,體現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形式。

  5、獎罰明。建立産地追溯制度。進入市場的産品均依據標準進行分級包裝,註明農産品名稱、産地、生産者(編號)、産品等級、供應市場等字樣。對於優質産品,利用農會組織供銷經營功能或者通過拍賣場“拍賣”的形式幫助農戶運銷産品;對於偽劣産品,追溯生産者,加以嚴懲。同時,在全臺灣及市、縣、鄉鎮設置各類獎項,每年對各種農産品進行評比,提高農産品的知名度,獲獎産品則統一包裝、政府定價、定量銷售。對農藥、化肥殘留的檢測也很嚴格,如和豐農場場主廖進財有一個編號,凡是場裏生産的産品統一使用其編號,其通過改良品種,培植的豐産梨,品質優良,年年獲獎,並且在采收前,就有農技人員來檢測。其他農會會員,也都有一個編號,在産品包裝箱註明,如果産品品質有問題,則可追根溯源,使農民有品牌意識、責任意識,讓消費者買得放心。

  三、加快大陸打造美麗鄉村的啟示

  (一)要進一步發揮優勢,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産業。臺灣的成功經驗表明,發展文化旅遊産業既可以富民強縣,又可拉動消費。大陸有更多秀美的綠水青山、厚重的人文文化,應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的理念,充分發揮山水人文優勢,大力發展自駕遊、尋根遊、探秘遊、養生遊、體驗遊、宗教文化遊、美食健康遊,大力挖掘名人名居、古鎮老街、名寺古剎、歷史典故等特色資源,積極推動山區變景區、古村落變文化體驗區,以點帶面、串珠成鏈、激活資源,加快創建文化旅遊特色區,不斷提高山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要注重把山區豐富的農業資源與深厚的客家文化、優美的生態環境相結合,利用現有的現代農業産業園和農業龍頭企業,開發農業的休閒旅遊功能,形成集生産、消費、遊樂、休閒、觀光于一體的農業旅遊。

  (二)要進一步延伸産業鏈條,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文化創意産業。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教育市民認識農業、體驗農村生活、維護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增加就業提高農業收益、提供休閒場所等多種功能。大陸有很多山區市,發展生態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與之相適應的市場環境,要把生態農業發展同當前我國蓬勃發展的農家樂産業結合起來,重點發展一批不同區域特色、不同功能定位、不同規模的生態農業基地,實現農業發展與人居環境的和諧共存,養生休閒與農民增收的共贏互利。文化創意産業是一個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但又絕對離不開人對精神價值和文化品位提升的産業,學習臺灣在自然生態體驗、特定文物體驗、家飾時尚體驗、餐飲文化體驗、工藝文化體驗、生活教育體驗等方面的經驗,延伸産業鏈條。臺灣創意生活産業在産業領域內,不僅縱向延伸,而且産業間橫向整合,其鮮明特點是跨界經營和多元發展。

  (三)要進一步注重兩岸合作,提升農業發展效益。一是加強對臺招商引資工作。臺灣農業處於世界領先位置,我們要充分依託梅州臺灣農民創業園這個載體,利用有大陸關鄉鎮與臺灣鄉鎮、農會簽訂合作意向書契機,加強與臺灣農業合作交流,重點對接臺灣精緻高效農業;二要做好服務台商工作。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花大力氣,下真功夫,幫助臺商臺資企業解決生産經營發展中的具體困難和問題,切實維護臺商的合法權益,營造優質、高效的軟硬環境,認真做好服務、指導工作。

  (四)要進一步推動臺創園核心區建設。學習臺灣精緻農業經驗,積極推動梅縣臺創園建設。一是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形成良好的合力創園氛圍。要從促進祖國統一,聯結兩岸情誼的高度和提升大陸農業現代化水準的需要來認識臺創園的重要性;二是加快臺創園基礎設施建設。臺創園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不足仍然是制約臺商投資的瓶頸,建議成立專家團隊,認真研究扶持政策,爭取中央、省財政支援,進一步加強臺創園的設施建設,大力改善農業投資環境,促進農業臺資在創業園聚集;三是細化扶持政策,加大全方面扶持力度。四是強化服務意識,改善投資軟環境。建議借鑒一流臺創園的普遍做法,對入園企業要提供三方面的服務:①政府服務,引進項目報批手續由專人無償全程代辦,實行“一門受理、聯合審批、同步辦理、限時辦結”的全天候、保姆式一條龍服務;幫助企業申請項目申報,爭取享受中央、省政策扶持;由農業部門牽頭,組織臺辦、林業、水産、工商、稅務、海關、商檢、土地等部門以聯席會議形式,不定期會商、協調解決有關問題。②農技服務。實行農技人員派駐制度和技術承包制度,確保每一農業企業,每一基地都有農技人員掛鉤結對,提供全程技術服務。③科技服務。積極引進新品種、新技術並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五是堅持互利雙贏,充分發揮臺創園的引領示範輻射帶動作用。兩岸農業合作不能僅停留在種植、養植等生産過程中的合作,要進一步擴展到産後加工、保鮮、銷售及資訊服務等。全面引領示範帶動梅州精緻高效農業與休閒旅遊業的發展;六是高起點、高標準統籌規劃,科學謀劃臺創園的建設。既要做好臺創園的養植、種植、研發、觀光等方面的科學規劃,把農業建設、科學管理、農藝展示、特色産品與旅遊觀光融為一體;也要將臺創園建設納入到文化旅遊、美麗鄉村、新型城鎮化中去通盤考慮。使之相互銜接、協調融合。

  (五)要進一步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強政府引導和服務,鼓勵和支援農民專業合作社、各種協會、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壯大,支援和扶持一批典型,讓更多的農戶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為農村農業農民提供産供銷一條龍服務,帶動農民發展精緻高效農業和優勢特色産業,推動農業標準化生産、産業化經營、農工商一體化發展,延伸農産品産業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六)要進一步打造區域特色主導産業。堅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引導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培育區域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主導産業,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打造優勢産業和特色、知名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加快形成“一鄉一品”、“一鄉一休閒”大格局。通過抓龍頭、擴基地、深加工、精包裝、促行銷、創品牌,大力促進大基地帶動小農戶、小産品催生大産業、小山村對接大市場,加快精緻高效農業發展,帶動農民耕山致富。如廣東梅縣金柚、平遠慈橙、大埔西岩茶、蕉嶺長壽食品、五華長樂燒酒、等可以打造成本縣特色品牌,衍生出系列品牌産品,提升農産品附加值,吸引遊客觀光。(中共梅州市委臺辦主任 吳壽康)

分享到:
編輯:雍紫薇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