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讀懂三明實踐的樣本意義

2020-12-18 08:16: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讀懂三明實踐的樣本意義

  一座城市的變化史,也是一個國家的變遷史。

  “電燈不明、道路不平、電話不靈、社會不寧”,曾是改革開放之初閩西北山城三明的一個側影。20多年前,曾經紅旗不倒、牽動時代風雲的三明,地區生産總值尚不及省會福州的十分之三。1996年到2002年,當時在福建工作的習近平同志先後11次深入三明市調研,在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經濟發展、黨的建設等方面16次作出重要批示,為三明發展擘畫了協調發展的路線圖。

  20多年“咬定青山”,現今,這個人口不到300萬、資源稟賦算不上優越的“再典型不過的老區蘇區”,卻獲得了“精神文明建設發源地”“全國唯一的林業改革與發展示範區”等榮譽,勇敢啃下“醫改”這塊“硬骨頭”,成功培育出全國産量最大的雜交水稻種子基地和遍佈全球的小吃産業。

  這裡,成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地方樣本。這裡,是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生動“試驗田”。在這片土地上所收穫和經歷的,都匯入“中國奇跡”的故事中。

  三明的道路選擇與發展氣象,都可以在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家發展的恢宏佈局中找到對應的線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人民為中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無一項在三明找不到呼應,無一項在中華大地聽不到迴響。三明的蝶變,有力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改革和發展理念的前瞻性和科學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提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提出新發展理念,開啟我國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為我們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三明實踐到新時代探索,時間的饋贈證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力量,賦予我們乘勢而上、旗開得勝的信念和力量。

  細察三明實踐,幾乎所有的改革都以民生為載體,發展的所有突破,也都指向人民群眾更美好的生活。因此,在改革遭遇的多重博弈中,三明有底氣站在前進的一邊,在比比皆是的兩難問題中,三明有勇氣站在正確的一邊。也由此,三明實踐傳遞出一種較強的全面性和平衡感。這也再一次啟示我們,“為什麼人的問題”是第一重要的問題。一切為了人民、一切歸於人民,這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所在,也是價值所趨,理應成為一切改革和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近些年的發展中,始終有一種認識,認為文化、生態、社會等方面的建設只有在經濟建設達到較高的水準才能開啟和加速。三明實踐無疑宣告了這種認識的片面性。各地資源稟賦、發展基礎不一,所以才更需要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和改革“方法論”,只要勇於改革、敢於創新,總還是會有騰挪的空間。也由此説,三明實踐具有較為普遍的示範意義。如何在多項約束條件中找到發展新路,化區位劣勢為發展優勢,化制度優勢為治理效能,三明通過自身探索提供了可複製可借鑒的經驗。

  在三明,從人們口中聽到最多的就是,“不能對不起這片土地上的先輩”。在深厚歷史與深沉文化滋養下,三明人有一種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自覺加強黨的建設,自覺扛起政治責任,緊緊把握歷史的每一次契機。這與田間地頭、工廠車間、樓堂館所所展現的活力構成一種暢快的呼應。

  當前,我們正處於兩個“五年規劃”的重要交匯點上,正處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交匯期,開啟新的“五年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需要堅持怎樣的思想路標?需要秉承怎樣的精神內核?需要帶著怎樣的經驗財富?這也是“讀懂三明實踐的樣本意義”的題中應有之義。

  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站在新的起點上,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並結合實際把其貫穿于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勇挑“最重的擔子”,敢啃“最硬的骨頭”,珍惜機遇、不懼挑戰,時間等待我們創造經得起人民檢驗的發展新成績,書寫更加精彩的新“中國故事”,贏取中華民族更加光明的未來。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