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善,成就美好生活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十三五”時期,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于中國闊步前進的每一個瞬間
聚焦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實,一年接著一年幹,才能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高度評價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人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民生改善既反映著國家發展的宏大敘事,更連接著億萬人民美好生活的切身感受。“十三五”時期,我國各項民生事業不斷繁榮發展,各項民生指標不斷改善,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2019年中國居民每人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7.3歲,比2015年提高0.96歲,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居於中高收入國家前列;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專項計劃累計招生近52萬人,困難群體受教育權利得到更好保障;城鎮新增就業超過6000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十三五”時期,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于中國闊步前進的每一個瞬間。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十三五”時期民生領域的成就啟示我們,聚焦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實,一年接著一年幹,才能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5年來,我們從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反覆出現的問題出發,拿出更多改革創新舉措,把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社會治安等問題一個一個解決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上至108歲的老人,下至出生僅30個小時的嬰兒,我們不放棄一名患者,不放棄任何希望,一個個“生命奇跡”見證著中國共産黨“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正是把“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價值尺度,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國家的發展進步才能最大範圍地凝聚共識、最大程度地激發力量。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的力量源泉。”如果説,“一切為了人民”回答了“為誰發展”的價值問題,那麼“緊緊依靠人民”,則回答了“靠誰發展”的動力問題,不斷激發出蘊藏在群眾中的創造活力與創新潛力。提出新發展理念,“共用發展”是重要內容,就是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全面深化改革,目的是“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全面依法治國,“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世界上很少有哪個政黨,能像中國共産黨這樣,把為人民服務莊嚴地寫進黨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于政策制定、經濟發展、社會建設等各個方面。5年來,推進簡政放權、優化營商環境,為更多年輕人創業提供舞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不斷催生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為人們提供了更多新職業與可能性。既有“一切為了人民”的價值取向,又有“緊緊依靠人民”的不竭動力,“十三五”時期的這一發展經驗,具有普遍的啟示意義。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謀劃“十四五”時期發展,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努力在推動高品質發展過程中辦好各項民生事業、補齊民生領域短板。邁上新征程,我們將繼續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以更大發展成就,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更大提升。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18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