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
原標題: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全會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這為我國未來5年乃至15年的文化發展指明瞭奮斗方向,規劃了戰略目標。
近年來,無論是各地呈現的博物館熱、書院熱,還是不斷涌現的知識付費、視頻直播等新興的文化消費熱點,都彰顯出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斷升溫。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必然會對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並且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精神文化需求正朝著高品質、多樣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必須要提供豐富的、高品質的文化作品。只有通過高品質的文化供給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才能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而人民精神力量的增強,又會對文化産生新的更高的需求。促進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正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文化具有極強的滲透性和持久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産業既有意識形態屬性,又有市場屬性,但意識形態屬性是本質屬性。在社會思潮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才能有效引領和整合社會意識和社會思潮,使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保證文化建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作為文化發展的一體兩翼,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途徑。文化事業著眼于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文化産業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二者缺一不可。發展文化事業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發展文化産業,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産業規劃和政策。實施文化産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
不斷擴大優質文化産品供給。近年來,一系列優秀國産影片之所以受到群眾的歡迎,就在於弘揚了中國精神,振奮了民族力量。文化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準確把握人民的文化需求。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深刻反映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時代的精神圖譜,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精品力作。要反映中國人民審美追求,把崇高的價值、美好的情感融入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正能量,以高品質的文化供給增強人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在滿足人民文化需求中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要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激發全體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