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近日向汽車企業下發最新的《北京市私人購買純電動車小客車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但由於諸多購買限制仍面臨著不少爭議。
而在私人消費市場尚未實質打開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公司面臨資金投入巨大、産能難以有效釋放而導致的長期虧損,研發也因為缺乏市場支撐面臨瓶頸。
促銷政策爭議大
據汽車企業反映,北京市已經就該政策進行過多次徵求意見,但政策始終沒有出臺,主要係業內對政策的看法分歧較大。分歧主要在於,傳統汽車與新能源汽車申請購買“不可兼得”,能否促進新能源汽車的消費。
據業內人士證實,徵求意見稿中規定,單位和個人自提出純電動小客車指標申請購買之日起,不可繼續參加小客車搖號;已申請小客車指標搖號且申請狀態為“審核通過”、“審核中”的,和已取得小客車配置指標、更新指標且指標仍在有效期內的單位和個人,不得申請純電動小客車指標。
同樣,徵求意見稿中對申請者的條件也作出規定,不滿足相關條件的人員也不得申請購買。
補貼方面政策頗為“慷慨”。據悉,私人購買純電動車直接享受市政府補貼,最高6萬元/輛。補助標準根據動力電池組能量確定。其中,國家補助直接撥付生産企業,北京市補助給購車單位和個人,均按3000元/千瓦時給予補助,最高補助標準6萬元/輛。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有形汽車市場分會副理事長蘇暉表示,新政策長遠來看對新能源汽車的促進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由於政府並不希望由此使得汽車上牌量額外增加,不允許已經有車或者正在搖號的人申請,因此儘管有大額補貼,依然限制了購買慾望。
國泰君安證券汽車行業分析師張欣表示,北京徵求意見稿其實採用的是“廣州模式”,即新能源汽車的申請和傳統汽車搖號區分開。從廣州的經驗來看,新能源汽車的銷售並不樂觀,主要是用車環境仍不樂觀。
不過,由於北京的徵求意見稿僅是地方政策,蘇暉認為政策的實施不會減緩車企推出新能源汽車的步伐,但傳統汽車在短期內仍將是主要消費品。
車企遭遇開發瓶頸
在國家政策的號召下,全國曾經掀起一波新能源汽車産業鏈的投資熱潮。然而,在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推廣未取得實質進展的情況下,相關企業不僅遇到了研發瓶頸,還面臨著巨大投入。
一位國有大型車企旗下的新能源汽車業務負責人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目前公司在新能源汽車的産品開發方面遇到了瓶頸。由於沒有市場做支撐,公司在試車場得到的經驗對技術的改進有限,客戶用車的驗證和反饋才是最重要的。這種情況使得公司的研發處於“原地踏步”的階段,公司對此“很著急”。
不僅如此,由於新能源汽車巨大的資金投入和有限的産出,也讓不少企業面臨“生存困難”。該車企人士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車項目耗資巨大,但産能一直未能釋放,長期處於虧損狀態。國企由於有傳統業務支援,情況好一些,民營企業的經營很困難。
該車企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現在新能源汽車的性能其實最適合做第二輛車。如果政策實施,實際上與推廣的初衷有所衝突。在市場還未打開的情況下,希望促進私人購買的政策能夠寬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