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中的創新
創新,報告中的高頻詞
劉淇同志在中共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是一份名符其實的“新”報告。其中,創新一詞出現了79次。
如,在第3頁,我們可以看到“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高……(2011年)技術合同成交額1890.3億元,佔全國的40%,其中70%以上輸出境外。中關村吸引了全國近四成創業投資,企業總收入達1.9萬億元,佔全國高新區總和的1/7。”
北京自主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驅動發展的宏圖躍然紙上。
翻到第10頁,我們可以看到“過去五年,有許多寶貴經驗值得認真總結……必須充分發揮首都優勢,激發社會創新活力,推動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建立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
在第11頁,又可以看到這樣的論述:“在充分肯定工作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是:進一步發揮首都的資源優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任務還很艱巨……”
第13頁中,創新的重要性再次得到強調:“在國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我們有條件、也必須更好地發揮支撐、引領和示範作用,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要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模式,成為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文化創新之城,在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中發揮支撐作用。”
第17和18頁,報告對如何“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談得非常具體:圍繞建設國家創新中心,落實科技北京行動計劃,深入推進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發揮中關村一區多園的創新引擎作用,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大科技體制改革力度,推進智慧財産權、標準化和商標戰略,大力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完善技術創新服務體系,積極承接和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努力在重點領域攻克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引導人才、資本、技術等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和國際知名品牌。
報告還提出,要落實併發揮“千人計劃”、“海聚工程”的作用,建設好中關村人才特區;充分發揮政産學研用一體化機制的作用,加強高等教育資源整合,提升協同創新能力,支援有條件的高校創辦世界一流大學,充分發揮教育特別是首都高校在建設創新型城市中的基礎性作用——創新北京,北京創造,潛力無限。
這份充滿“新”意的報告,為“新”北京指明瞭方向。
實踐中的創新
轉制科研院所從虧損到年收入近10億元——
北京創造:助力“飛天”顯身手
剛剛成功發射神九飛船的長2F火箭,用了他們的“獨家”焊材等有色金屬材料;380公里時速的高鐵列車動力電機上,他們的焊材打破了外國企業的壟斷;各種衛星産品、正在進行的大飛機研製項目中,他們又是獨家提供特殊金屬材料……
您可能想不到,就是這樣一家頂尖的科技企業,在十幾年前從事業單位轉製成國有企業時,卻曾因為虧損停發了3個月工資。然而,從“製造”變為“創造”,一次次技術創新創造了系列新産品,也帶來了空前的核心競爭力。曾經發不出工資的轉制院所,如今年産值已近10億元。
自主創新:
100多次試驗煉就新焊材
在北五環外一個不起眼的大院裏,拉絲車間裏三四個轉盤接力將厚重的鋁錠一步步拉成細絲。最終,直徑1.2毫米的一條條光亮耀眼的高強度鋁合金絲,在拉絲機上盤成一軸又一軸。
前不久神九飛船發射,這裡的工人照例提前一個小時圍在電視機前守著發射,聽到“發射成功”,大家也松了口氣。原來,這些看起來略顯平淡無奇的金屬絲,卻是北京有色金屬與稀土應用研究所的拳頭産品之一、全國惟一的運載火箭燃料箱體焊接材料——380系列焊絲。
“380系列焊絲”,代表了最初試驗380次才成功。隨著技術的發展,運載火箭燃料箱體焊接方式從人工轉變為自動焊接,這對航太企業生産的焊接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突破原有380焊絲的“清洗上光”這道關卡,刪減使用前的清洗表面氧化物環節,新焊絲直接就能用於自動焊接。此外,自動焊接不能中斷,焊絲的長度需要從原來的幾十釐米變成上百米長。
對研究所來説,面臨的最大技術難題是,手工焊接時發現不合格焊絲,隨時可以挑出更換;自動焊接效率很高,但只有一圈焊完後才會更換焊絲。焊接完接受X光檢查,一旦發現焊縫有氣孔,需要立即挖補。直徑3.5米、高4米的燃料箱體上,這樣的焊縫挖補一旦超過3次,意味著這個燃料箱整體報廢。因此,同批次生産的數百米、上千米長的焊絲,不能有一點瑕疵。
在380次試驗的基礎上,技術帶頭人董寶全在車間裏又做了100多次試驗。焊絲拉拔過程中使用清洗液,改用高精度拉拔模具……一系列工藝創新後,終於突破了焊絲表面清洗上光這道關卡,形成了光亮絲的新工藝。
試驗成功了。這家北京的中型企業再次成為火箭發射的獨家焊料供應商,每年為國家提供3噸380系列光亮絲,為載人航太“飛天”工程提供了一項重要的保障。
研究所負責人告訴記者,創新帶來的成功並不僅僅是經濟效益。因為建造材料用的是十號鍛鋁——被美俄等國家判斷為“不可焊接的材料”——只有中國火箭使用,因此也只有國産焊料能解決焊接問題。
類似這樣的“北京創造”,在研究所不勝枚舉。焊接高速轉動的動車電機,不但需要焊接牢固,還需要焊接材料在電機圓盤上均勻分佈,以保證部件在時速380公里時仍能保持動平衡。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新型銀基焊材,一舉打破了國外公司的壟斷,不但拿下了北車集團2000萬元的大單,還為其節約了上千萬元成本。錫鍺砷焊接材料的研製,則打破了國外對這一關鍵焊接材料的禁運限制,讓一項停滯的國家重大科研課題得以順利完成。
可持續創造:
15%銷售額反哺科研
在北京有色金屬與稀土應用研究所內,即使加上車間工人,總人數也只有160多人。然而,近年來研究所共承擔國家級課題8項、北京市課題8項、橫向課題十余項;自籌課題近百項。申請發明專利26項,獲得授權6項;共研發新産品百餘種,其中形成一定規模或取得較大效益的産品20種。
如此高效背後,是研究所不惜血本的研發投入。自2004年以來,企業研發投入一直保持在銷售收入的5%以上,2008年以後更是達到了銷售收入的15%左右。“不算金絲項目,去年投入了3000多萬元用於研發。”研究所負責人介紹。
高投入的背後,是研究所創新思路的變化。轉制前,研究所的研發並不考慮産業化、批量化生産,車間試製出的樣品通常只有幾百克、一兩千克。真正批量生産時,次品率猛增,産品還沒有進入市場就宣告失敗了。
“一定要做到産品産業化,樣品要符合生産條件,能進入生産線。”在發不出工資的時候,研究所將分散在14個科室的人力、財力、物力、銷售等集中在一起,咬牙堅持將樣品産品增加到5千克甚至十幾千克,終於將含銀72%的貴金屬電真空材料清潔度提高到了國家標準的2倍以上——這樣的焊材通常用於電子産品,對雜質含量要求幾乎為零。付出的研發費用,很快得到回報,這種焊材年銷量從最初的400千克增長到30噸,增長了70倍,如今佔據了國內市場的40%以上。
這便是科技創新與産業化結合帶來的效益。同樣的成功,在金絲焊材上得以複製。這種以黃金為主要材料的整合電路鍵合材料,高成本不言而喻。看準市場需求,足量投入研發資金後,金絲的單軸長度從原先的80米增加到了7000米、20000米,品質趕上了日本等國外産品,銷售量也從13千克猛增至2011年的2噸,年銷售額近6億元。
創新效益:
一項專利帶來3000萬元
改變熔鑄尺寸,改用旋鍛冷軋,繞開影響産品品質大損耗的熱開坯和打磨的環節……金鎳合金生産打破了教科書上“必須700多攝氏度熱開坯”的禁忌,損耗由10%多降到了4%,返工率接近零。
將電爐油盒中熔鑄方法改為控溫加熱管熔鑄,尺寸由5毫米縮小到1毫米,航太低溫焊料“金鍺12”的開坯時間由原來的20小時縮短到7小時。
……
一系列創新,不但讓小小的研究所成為國內有色金屬材料行業的領先者,也讓企業資産得以迅猛增長。除了2003年從企業剝離出去、年産值6億元的金絲生産線外,研究所相繼成功研發的銀銅、金銅鎳、金鍺鎳、金砷等新産品,為這個只有160多人的企業帶來了近3億元的産值。一項銀銅合金材料的工藝技術,估價無形資産達3000萬元,並且成功從銀行抵押貸款1000萬元。創新,讓當年只能領取70%工資甚至領不到工資的工人,如今的年薪也超過7萬元。
北京有色金屬與稀土應用研究所以堅持自主創新為企業發展的引擎,形成了以技術帶頭人為核心,課題研究人員為骨幹,製造一線技術人員、技術工人為支撐,“製造輔助研發,研發引領製造”的研製合一、創建“北京創造”品牌的技術創新體系。從“製造”轉向“創造”,依託于國家級、部市級、橫向課題以及自籌課題的研究成果,研究所實現諸多新産品的産業化,帶動了企業經濟的不斷發展,也讓自己擁有了核心競爭力。
根據工信部的最新數據表明:中國65%的發明專利、75%以上的技術創新和80%以上的新産品開發都由中小企業實現,中小企業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和促進就業的主要渠道。北京有色金屬與稀土應用研究所的成功,為更多企業從製造到創造轉變,提供了可複製的借鑒。
代表談創新
黨代表、北京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曹國永:北京不但成功舉辦了2008年奧運會,還順利度過了世界金融危機。其中,北京的科技創新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北京不但充滿開放的自信,吸引了眾多高端人才;在産業化上也魄力十足,例如在亦莊線、昌平線地鐵率先使用自主創新的地鐵通信系統。
北京科技創新有效整合了中央資源,凸顯成果輻射作用,同時也能迅速形成規模效應。今後仍需要進一步調動在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資源,在針對經濟社會突出問題的科研攻關中,更好地凝聚各方人才參與研究,實現協同創新。
黨代表、中國電子進出口北京公司黨委書記金小軍:北京的科技創新重視帶動、輻射作用。“雙輪驅動”實施到位,特別是近年來取得了顯著成效。
未來北京的科技創新要突出“高端人才、高端産品、高端品牌”的特色。在重視研發的基礎上,北京的科技創新應當抓住“微笑曲線”的兩端高點——一個是技術研發、一個是産業化銷售終端,中間生産則在京外完成。
專家説創新
科技創新“北京模式”4大經驗
北京科技創新發展有四個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
1、凝聚各方力量,整合首都科技資源。中關村是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立央地資源整合協同工作機制,創造了八個“全國第一”。發揮首都優勢,與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共建了“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組織多部門、多學科專家團隊進行科技創新研究。“科技北京”摺子工程凝聚全市相關部門和區縣的工作,形成合力,三年累計實施重點任務450項。
2、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和産業化。2011年落地北京的技術合同成交額985億元,比上年增長74.5%。自2009年以來,市政府與中央部委、中央企業、高校院所簽署的重大科技合作協議30余項,直接落地的中央單位重大成果轉化項目200余項,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跨國技術轉移協作網路”匯聚了100余家國內外技術轉移機構。
3、完善企業自主創新發展環境。通過物聯網、智慧交通系統等六大示範應用工程,為新技術新産品應用提供市場空間。率先實質性開展新技術新産品政府採購試點,截至2012年5月底,累計認定1663家單位的4681個新技術新産品,政府採購金額累計185.4億元,直接帶動社會採購672億元,示範帶動了新技術新産品推廣應用。
4、在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取得進展。如,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認定工作新制度;完善行政決策與專家諮詢相結合的科技計劃立項決策機制,建立了科技計劃項目儲備制度等。
本市未來科技創新5大突破口
1、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科學判斷世界科技發展的趨勢和動向,做好統籌規劃和中長期戰略研究,強化科技創新對北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引領作用。
2、進一步推進協同創新,樹立“大科技”理念,把首都科技資源都納入到國家創新中心這個大戰略和創新生態系統中,加強科技資源統籌協調,推進北京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
3、進一步發揮科技對産業發展的支援作用,從支援新産品開發轉向支援産業轉型升級,從關注單個産品攻關轉向支撐全産業鏈,積極探索“總部+研發+産業”的發展模式,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研發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做強“北京創造”品牌。
4、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重點完善科技經費管理和評價機制,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科研經費預算、撥款與使用制度和科技經費投入與績效評價體系。
5、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要進一步為企業創造公平、公正的創新創業環境,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決策者,特別要對小微企業和新興民營創新主體給予重點支援。
點評人:市政府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北京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李曉西教授
數説創新成果
2011年,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890.3億元,幾乎是五年前的3倍,佔全國交易額的39.7%,位居第一。“北京製造”逐步向“北京創造”轉變。
2011年,北京市專利授權量為40888件,居各省市第六位;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為15880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6.8件,繼續高居各省市之首。
2011年北京專利技術合同成交金額達139億元,居全國之首,北京地區成為全國最大的專利技術交易樞紐中心。
350家跨國公司在北京投資設立研發機構;100余家國內外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在北京成立了“國際技術轉移協作網路”,數量居全國之首。
2011年,全市高技術産業、科技服務業、資訊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625.7億元,佔地區生産總值的22.7%。“北京創造”發揮了對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童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