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俺村兒農民真領教科技的魅力了!經專家手伺候過的地兒就是不一樣:西瓜畝産1萬多斤不説,玉米被大颱風‘布拉萬’吹過,都沒咋地,照樣‘倍兒直’,你再看其他的,讓颱風吹得貼地皮兒了……”剛剛收拾完秋兒的雙城市水泉鄉三鄰村黨支部書記高希英,聽説記者要採訪高效農業示範園區,興致勃勃地打開了話匣子。
三鄰村的示範園區,全稱“雙城市省級高效現代化大農業示範園區”,是2012年省農科院落實省委省政府要求、實施科技共建的重點項目之一。這樣的園區,全省共有五個,分別位於雙城、蘭西、克山、富錦、嫩江。五個園區,由省農科院和哈爾濱、綏化、齊齊哈爾、佳木斯、黑河五市聯手打造;五個園區,分佈在全省不同積溫帶,包涵糧食高産、棚室生産、結構調整、加工增值等多種農業經濟發展類型。
同步啟動建設五個省級高效農業示範園區,這在我省還是頭一次。本著當年立項、當年建設、當年見效的原則,省農科院舉全院之力,實行“一個研究所牽頭,多個研究所參與”的機制,全力推進;園區所在市縣同樣高度重視,立足高起點站位、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發揮,在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上全力支援。一年來,省農科院科技人員駐村蹲點工作2萬人次,落實新品種、新技術50余項;一年時間,五個現代化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從無到有,拔地而起;僅一個生長季,在科技的強力催生下,五個園區都捧出了沉甸甸的秋,唱響一曲曲各有特色的增産增收金曲。
依託區位優勢,雙城園區在種植高産玉米的同時大力發展綠色瓜菜生産。針對當地紫長茄采收期短、經濟效益低現狀,農科院專家採用的老株剪枝再生栽培法,將“一種二收”的神奇捧在人們眼前:畝産從4000公斤提高到5500公斤,畝效益至少提高3000元。園區內的4000畝玉米,通過“良、深、保、高、防、控”的高産高效模式栽培,大災之年盡顯高産高效本色,在颱風“布拉萬”帶來的狂風暴雨中,依然屹立不倒,比周邊地塊增産30%以上。
採用“農民合作社+公司+科研單位”一體化運作機制,蘭西園區高效牧草種植的示範帶動效果非常突出:5000畝紫花苜蓿,通過精細整地、配方施肥、精量播種、雜草防除、適時收穫和貯存等高産優質技術整合,每畝乾草平均産量達650公斤,高産地塊達到800公斤,粗蛋白質含量18%以上,達到國內一級草水準;不僅實現畝均純利700元的高效益,還探索制定了我省紫花苜蓿高産高效生産技術規程。
以軍民共建科技支撐結構調整為特色的克山園區,以實現大面積高效現代化大農業為發展方向,園區建設面積為8779畝,其中馬鈴薯1800畝、玉米1065畝、大豆1900畝、高粱3000畝、小麥980畝、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展示園區34畝;各作物生産全部實現了機械化、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大科技支撐的大農業,回報的是大效益。秋後測産結果表明:基地馬鈴薯原種1代平均畝産量2585.5公斤、最高畝産量達3670.5公斤,原種2代平均畝産量2417.5公斤、最高畝産量達3998.5公斤,僅馬鈴薯種植就可實現純收入436萬元;糧食作物總産716.27萬公斤,實現增産163.57萬公斤,直接效益641.66萬元;千畝釀酒專用高粱綏雜7號,畝産量達503.33公斤,畝均增收109.9元,直接經濟效益201萬元。
以院、縣、企三方合作為基礎,由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的嫩江園區以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為核心,破解藥殘障礙,調整種植結構,打破連年種植大豆的單一經營模式,水稻、玉米、牧草齊上。通過採用省農科院自育的06-213水稻品種,園區實現了第五積溫帶高寒地區水稻種植的新突破,高寒水稻畝産達到528.9公斤,為黑河地區種植結構調整闖出了新路。
位於三江平原腹地的富錦園區,將水稻文章做深做透。畝産800公斤超級稻栽培技術示範區經現場實地測産,畝産達802.3公斤,實現了我省第三積溫帶水稻小面積單産的新突破;水稻優質高效綜合技術示範區,通過壯秧、葉齡診斷、綜合植保、井水增溫等技術配套整合,平均畝産達679.4公斤,比2012年富錦全市平均畝産增加24.3%;其輻射帶動的周邊40.5萬畝農田,共實現增産5370.3萬公斤,為農民純增收1.43億元。示範區利用水稻育苗大棚進行的袋栽食用菌高效栽培,取得了每棟年創收入近2萬元的佳績,為全省水稻育秧大棚的二次利用探索出一條新路。
一個個耀眼的數字背後,是無數張農民燦爛的笑臉。富錦市長安鎮務本村水稻合作社負責人田其權説,“以往水稻育秧大棚凈閒置了,今年省農科院專家帶來的棚內復種食用菌技術,可讓我們掙大發了。十個棚,經過二次利用,一年多掙了十五萬多元,明年我們要把合作社的近百棟大棚都利用起來。”
“示範園區不但富了農民,讓農民學到了技術,還提高了農民的整體素質。”高希英頗有感觸地告訴記者,以前我們這兒誰要是掌握了點技術,都掖著藏著,不告訴別人,如今看到省城來的專家這麼無私地幫助我們,毫無保留地教我們,大家受到教育,都變得無私了,有了新技術、新體會也學會了互相交流,鄰里關係也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