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多地“非稅收入”出現逆勢高增長,“過頭稅”“亂收費”現象有抬頭之勢。經濟之聲評論:越是經濟放緩越要加大結構性減稅。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在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曾一路高歌猛進的財政收入也轉入低速增長軌道。地方政府"錢袋子"開始變緊,國稅總局和財政部頻繁表態:堅決不收"過頭稅"。但是,數據和媒體調查都顯示,很多地方"過頭稅"和"亂收費"的現象都有抬頭之勢。昨天披露的各省份前三季度財政數據顯示,一些地方在稅收收入增長"失速"的情況下非稅收入大增,有的地方非稅收入高出稅收收入40多個百分點。由於財政收入狀況不容樂觀,這些地方紛紛把非稅收入尤其是罰沒收入作為財政"增收挖潛"的重要途徑。另外有媒體近期在浙江調研時也發現,隨著一些地方土地財政能力逐步喪失,對企業徵稅、罰款就加大了力度。浙商投資研究會副會長蔡驊説,目前的情況是,企業沒有利潤,但是稅務局的辦案、徵稅力度比以前更強了。所謂"過頭稅",是指為了完成稅收任務而過分地向民間收取稅費的做法,有時間上的過頭和幅度上的過頭兩種。"過頭稅"和"亂收費"抬頭,和結構性減稅嚴重相悖,在目前經濟放緩、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階段,可能使中小企業面臨更大壓力,必須引起高度警惕。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評論這個話題。
國家三令五申,強調今年下半年要落實和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財政部長謝旭人6月以來,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絕不收"過頭稅",同時防止出現虛增非稅收入。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很多地方"過頭稅"和"亂收費"還有抬頭之勢?
劉桓:是這樣的,這個財政收入它的好壞與經濟發展是密切相關的。今年以來我們國家經濟發展速度放緩,這是造成既定方針當中的稅收還有財政收入減少的根本原因。而財政支出的計劃是要完成的,所以會産生出這個年初財政收入計劃和現在執行情況相差比較多的現象。因此地方政府基本上為彌補缺口採取各種各樣的非迫切的手段,因此我們説要歸結它的原因的話大概主要是和這個有關係。但是我覺得另外一方面這些年我們國家剛才所説的財政收入一路高歌猛進,所以鼓勵政府在安排財政支出的時候可能有點過頭,所以財政支出一旦産生了過頭的支出,那麼財政收入一旦支撐不了的情況之下恐怕捉襟見肘的各種手段都要産生了。於是我們現在與其説研究收"過頭稅"的原因倒不如説研究研究目前財政支出當中有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這是導致我們財政收入是否科學嚴謹有效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您能具體給我們講解一下會帶來哪些具體的惡果嗎?
劉桓:如果政府收了"過頭稅"的話,首先會使得企業的再生産能力降低。社會發展的根本就是搞活企業,因為如果企業搞不活,微觀主體做死的話,我們經濟發展後勁缺乏是很危險的,因此中央一再強調要保護企業的利益,要保護企業生産能力的擴張等等。因此我們堅決擁護中央從今年以來採取的結構減稅的做法,但是結構減稅又産生了一些問題。現在很多企業已經虧損了,那麼虧損情況之下為什麼還要徵稅,這和我們國家體制有關係,要具體根據我們中國的稅收體制有兩種,一種是企業增長財政收入也增長,一種是企業的經濟效益下滑,但是稅收是按照你的消費收入計算,所以這是我們所説的中國的流轉稅為核心,會造成這個問題。比如説企業賣個汽車掙個十萬塊錢,但是成本很高是不賺錢,它卻不掙錢,所得稅沒有,但是增值稅是有的,所以我們説看過頭稅怎麼徵出來,一般是這種情況出現的,所以説這就是我們所説的體制問題。因此在中國我們下一步就要研究,企業如果確實經濟困難,要從各個角度給企業造成一個好的減稅環境。目前稅收是依法徵收,企業虧損所得稅不一定要有,但流轉稅是要有,所以使得企業難以為繼。第二個企業很多企業對他進行實事求是的按照稅法徵收,但是很多企業因為欠帳等等原因不全或者是稅務局為圖自己徵收的管理方面,採取的辦法是我們現在用一種説法就是合理徵收,合理徵收是和企業情況可能産生很大距離,比如説年初的時候讓你交一百萬的稅收,但是今年企業效益不好,但稅收指標不能減,於是就能産生出"過頭稅"的現象,所以這次我們在徵管工作當中非常容易出現的一些弊端。
這種現象讓人想到一個小時候聽到的童話,一對老夫婦為了能把一隻能下金蛋的鵝殺掉,但是發現肚子裏並沒有金蛋而造成的後果就是再也不會有能下金蛋的鵝,在這种經濟越是放緩的情況下,我們是不是越要加大結構性減稅的力度,避免"過頭稅"和亂收費的抬頭呢?
劉桓:有一個矛盾,就是因為這些年我們國家財政收入很高,所以在此情況之下他們的財政支出目前看起來也是比較奢侈的,可能為改善民生等等,這個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可能一時間做的很多,目前我們財力不能永遠達到的事情。所以政府安排財政支出的時候應該是科學的循序漸進,這是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核心問題還是搞好企業,搞好企業是我們應當加大力度的,所以越是經濟困難越結構性減稅越應該支援,只有這樣才能對我們國家的生産發展後勁的培育,對科技創新,還給我們安排就業等等問題有所緩解。目前,更主要的是好好琢磨琢磨,年底很多原來的預算是不是可以重新進行調整,比如在我們中國目前預算安排出來的時候有很多不是經過特別科學規劃所産生的一些項目,因此年底突擊花錢,有些項目確實能産生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這些項目有必要做個清理,財政支出剛性是要有的,但是一些不必要的開支或者可以緩解的開支我們可以推遲運作。
達到平衡是最終的目標,面對"過頭稅"和亂收費的抬頭怎麼能夠加強監管,怎麼能夠達到這種平衡呢?
劉桓:首先第一個一定要清理一下,首先政府不要對地方下百分之百的硬任務,去補收。現在我們考核地方政府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你的經濟發展速度和財政收入的狀況,經濟發展速度這個問題關乎到地區的排名,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關乎到政府花錢的財政來源,兩者看起來都很硬。目前看起來我們在談到第三個指標就是如果你這個地方企業加大稅收負擔,而且徵過頭稅的話,應該採取的辦法就是一票否決,這些辦法我們説能達到暫時平衡,但是從長遠看的話還是我們中國應該好好核算一下中國的財力情況,一些不必要的開支一定要往下減。第二,行政事業單位費用也很高,比如説各種名義的基金、獎勵,各種各樣的經費等等,目前也需要清理。根據我們了解很多這樣的開支其實效果並不是很好,因此我們要實事求是的不能圖虛名,要腳踏實地把事情做好,因此從財政支出方面要下工夫,這應當是下一步財政改革當中很重要的需要攻克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