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收費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評。有認為不應該收,有認為收費過高,有認為銀行巧立名目亂收。這些批評,反映了銀行業以及服務業發展中的許多重要問題。因此,對這些指責做些理性探討,大有利於銀行轉型乃至整體服務業的發展。
顯然,對銀行收費的抱怨與國內沒有服務消費意識,更沒有服務付費消費的意識有關。在2005年銀行改革前,利息幾乎是銀行的全部收入,由於利息是資金成本,也就從不被認為是銀行提供融資“服務”的費用。因為存款利息低於貸款利息,存款人也不認為這是銀行提供了存款管理服務而認為自己把錢給銀行投資賺錢,賬戶管理免費乃理所當然。所以,認為銀行業不應收費的看法,主要來自過去銀行僅提供簡單免費服務的慣性思維。銀行沒有服務概念缺乏服務意識,在沒有改善服務的情況下就擴大收費範圍,也是公眾不滿銀行收費的原因。
銀行上市以後,非利息收入成為銀行業務模式轉型的持續發展方向。銀行開始對賬戶收費,引起民眾很大的不適應。近期信用卡消費通過商店收取3%左右的費用再次遭遇質疑,便是這種不種適應的表現。
國人必須認識到,消費不僅發生在物化的“商品”,大量的消費是通過“服務”提供的。在餐館吃飯為什麼價格貴?因為在餐館能獲得飯來張口的享受。而這種享受是因為餐館提供了“服務”。服務創造了價值,消費者理該為“享受”付費。
這裡想強調兩方面的問題。首先,國內需要強化服務消費的意識。現在討論消費增長,大多強調商品消費,而從根本上説,服務消費增長是消費增長可持續拉動經濟的重要的動力。商品消費在任何結構和層次上都會受到效用最大化的約束而不可能無限上漲。而服務消費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使服務業幾乎沒有成長上限。所以,理論上服務消費增長創造GDP是沒有極限的。只要人類的創意不斷昇華,服務消費的增長空間就存在,尤其是在提升生活品質的服務上,如家政、度假休閒、文化藝術欣賞等等。
可見,當下在國內,滿足一般性的服務消費還有很大空間,不同層次的服務消費更像是沒有開發的處女地。如果國民增加服務消費意識,增加服務消費的需求,如果政策給予服務消費需求正確的引導,一定會極大推動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的發展不但會像製造業那樣成為當前增長的動力,也將成為持續增長和發展的強大動力。
其次,需要加強服務消費的付費意識。 “服務”的非物質化特點,加上國人服務消費意識不強和長期簡單服務的免費環境,形成了國人缺乏購買服務的意識,對一些服務消費總希望降價折價,這也是銀行收費遇到麻煩的原因之一。凡不可貿易的服務消費類價格,美國和歐洲都大大高於國內,較高的服務購買價格應該是美國和歐洲服務業發展水準與國記憶體在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一直遭遇硬環境世界一流軟環境比較落後的評價。如果不能改變獲取付費服務意願不強的狀態,服務提供就會長期處於低水準,由此大大制約服務業的發展。中國的軟環境就很難改善,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主要動力的轉型也將受到極大制約。
服務業的發展與提高服務提供商的“服務”意識也極為密切的關係。比如,國內通訊行業服務意識至今非常淡漠。通訊信號系統仍是“移動通訊不移動”。電話是單向收費了,但稍有一點問題用戶就被雙向停機。旅遊業長期依靠打折配合強制性購物的經營模式,從不注重對吃住遊的舒適度。
從某種意義上説,供給與需求是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供給創造需求,可能是服務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模式。電影市場的高成長就是個顯例。曾幾何時,因為電視的普及,電影院門可羅雀。但隨著影片發行機制的改革以及高科技帶來的逼真畫面效果,特別是好萊塢大片的引進,把觀眾重又吸引回電影院,創造數十億票房。
服務消費理該付費,如何給服務定價是個關鍵問題。商品定價三原則,供給、需求加效用最大化。因為對服務消費服務品質只有更好的要求,效用最大化這一重要約束條件很難界定,服務供給也是以服務品質來體現,不同的餐館價格大不同,除了消費場所的硬體以外,就是服務“品質”的差別。所以,服務定價不能按照商品定價原則,而是有了服務品質這個“軟條件”。
但是,服務品質資訊難以充分對稱的“軟條件”,非常容易造成服務市場定價的混亂和不公平。銀行和一些服務提供機構利用這種定價機制的軟約束,過高收費或者巧立名目亂收費也不可避免。比如,銀行關於透資信用卡後收取的利息時間從消費試點算起而不是從一個月後的還款寬容期開始,就屬於不合理的安排。還有,按天計息以及計息的比率也缺乏依據。銀行對於挂失的一些要求不合理,導致持卡人被懲罰性收費等等也是利用“軟條件”制定的霸王條款。
所以,服務定價應該受到相應監督。特別是一些大眾化服務。一些標準化的服務如銀行賬戶管理費等,也應統一收費水準。(左曉蕾 作者係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