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10日電 (記者 江國成)國務院新聞辦10日舉辦中外記者新聞發佈會,介紹國務院新近批復的《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這一規劃的批復使廣州南沙新區繼上海浦東、天津濱海等新區之後成為我國第6個國家級新區。
近幾年來,中央政府發佈和批復的區域規劃和相關政策文件不下70個。這些文件的名稱包括“新區”、“經濟區”、“試驗區”等不同字眼。國家為何密集出臺這些文件?各地為何競相爭取中央政府批復其區域規劃?記者10日就此採訪了有關部門和相關專家。
避免政策“一刀切”
參與眾多區域政策編制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恒山告訴記者,從“十一五”到現在出臺的區域規劃和相關的政策文件超過了70個,“數量之多、密集程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要促進地方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就必須分類指導、區別對待。
他説,全國“一刀切”政策會導致低水準的産業同構、重復建設等問題。差別化的政策有利於從各個地方的實際出發,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充分發揮條件較好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加快縮小地區差距。
他認為這些區域政策實施的效果非常明顯。幾年來,中部和西部加快了發展速度,東部地區發展重點轉向優化提升經濟結構,促進科學發展。“這些政策既照顧了各地的發展要求,同時又培育了一批重要的增長點、增長極,支撐著中國經濟平穩有效發展。”
區域經濟政策分三大類
發展改革委下屬的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認為,數十部區域性經濟政策文件層次分明、定位清晰。這些區域經濟政策主要分三大類:國家級新區、改革開放試驗區和區域規劃。
國家級新區包括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蘭州新區和廣州南沙新區,面積以千平方公里計。這些新區是國家重點支援開發的區域。
同新區相比,國務院批准設立的改革開放試驗區及相關試驗區(合作區)範圍比較大,包括:成都和重慶城鄉統籌試驗區、武漢和長株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以及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
他説,國務院近年來也出臺了帶有“指導意見”、“若干意見”字眼的與區域相關的文件,包括《關於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關於支援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等。
相比之下,區域規劃文件更為細緻,更具操作性,其主要內容包括規劃原則、戰略定位、空間佈局、重點産業、基礎設施、生態保護和區域合作等實實在在的內容,具有“細化”、“實化”、“差別化”的特點。這些規劃包括《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等。
區域政策各有側重
肖金成説,新區具有改革先行先試區、新産業集聚區等特徵。通過完善基礎設施,這些新區交通更便捷、設施更完善、經濟更繁榮、環境更美好,比老城區更有吸引力,可吸引老城區的經濟要素向新區轉移,從而減輕老城區的壓力。
“從促進改革的角度説,這些新區實際上就是新的特區。為促進所在區域加快發展,帶動周邊地區,國家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往往給予較大力度的支援。規劃建設新區就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對於設立相關試驗區(示範區、合作區),肖金成認為,主要是為了深化體制改革進行試驗,為更大範圍的改革進行探索和積累經驗。
肖金成認為,區域規劃和設立新區及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有很大不同,區域規劃更加具體,不僅有指導思想、堅持原則等抽象一些的內容,而且有空間佈局、重點産業、基礎設施、環境保護、區域合作等具體內容。編制區域規劃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區域科學發展。
國務院及有關部門近年陸續頒布的區域發展指導意見,體現了國家對欠發達地區或重點發展地區經濟發展的宏觀指導。以中原經濟區為例,中原地區和沿海地區自然稟賦、發展階段完全不同。《國務院關於支援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指出: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糧食和農業生産大省、新興工業大省,解決好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問題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路子,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核心任務。
把國家的戰略落到實處
以前,一些地方主要領導變換之後,新任領導在制定地方經濟發展戰略時往往會大幅度改變發展思路,甚至另起爐灶。
對此,范恒山表示,這些區域政策既是國家制定的戰略,又是從地方實際出發制訂的;既符合地方的要求,又體現了國家的意志,所以它能夠不受政府換屆、不受領導人變更的影響,能夠把國家的政策貫徹到底。這樣就能夠促進一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並最終促進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