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0年前的紅蛋炒米飯,到如今的ipad、iphone;從連環畫、“名著精選”到如今的“基金定投”……六一兒童節前夕,記者在廣西南寧、桂林、柳州等地以及通過qq群、msn聊天室採訪時發現,30年間,兒童節的禮品價值飆升了甚至幾千倍,而越來越多的禮品通過“購物卡”等方式贈送,成為禮價飆升的“灰色渠道”。
“兒童節”成商家“黃金日”
“兒童節”別看只有一天,實際上的銷售週期超過一週,當天更是不折不扣的“黃金日”。這是記者採訪的多位商場行銷人士的話語。
“黃金日”項目包括“早教套餐”、保健品、營養品、電子教材、基金定投甚至黃金理財産品……從5月末至6月初短短一個星期時間裏,只要策劃得法,就能夠從孩子身上賺個盆滿缽滿。
“早教套餐”價格高昂。以“蒙特梭利”為名稱的“蒙氏早教”,在南寧、柳州、桂林這樣的城市,每月的開銷最少三四千元,打的是“愛心培養孩子”的標簽。
保健品營養品攻勢不可忽視。從各式各樣的牛奶到紛繁複雜的“健腦益智促生長”産品,商家通過不遺餘力的“廣告攻勢”,“灌輸”營養失衡理念,佈下一個又一個“營養陷阱”。
基金定投、理財産品、保險規劃逐一亮相。“抗通脹”、為孩子和全家解決一生之憂,成為銀行、保險、基金等促銷人員在此期間的“核心口號”。
常年從事行銷策劃的專業人士胡笙説:“每逢‘兒童節’,所有領域會使出渾身解數‘全攻勢’,這一階段銷售額幾乎佔全年的20%-30%。”
從30年前的紅蛋炒米飯到“早教套餐”
“荷包蛋、染上了紅色的水煮蛋、炒米飯……這些基本上就是30年前的兒童節禮物。”
柳州市太東小學的退休老教師朱敏鴻回憶:上世紀80年代前期,還處於物品稀缺的年代,平時吃個雞蛋什麼的也比較稀罕。因此,從幼兒園到小學,染上了紅色的水煮蛋、茶葉蛋成為老師家長為孩子們慶祝兒童節的禮物。
朱敏鴻説:“這個禮物,價格最貴的時候不過0.2-0.3元/個。”
隨著收入水漲船高,“兒童節”禮物呈現出快速飆升的勢頭。90年代中期的時候,隨著全民“讀書熱”的出現,從古典名著到時尚漫畫,“大部頭”的書籍成為兒童節的重要禮物。廣西師範大學附中教師李林波説:“城市裏的孩子每年兒童節要花費幾十乃至一兩百元在購買書籍上,不管買回家後是束之高閣還是認真閱讀。”
2012年兒童節前夕,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如今的家長和孩子早就不滿足於兒童節各式各樣的禮物了,爺爺奶奶送“早教套餐”,父母送“基金定投”,幾乎成為最為時尚的産品。
網民“愛相伴”做了這樣的統計:“早教套餐”一份最少每月3000元,基金定投每月500元,即便按照最少開支上千元來算,比30年前漲了5000倍。這樣的漲幅誰受得了!
專家稱禮品觀念須改變
“別以為這些東西都花家長的錢,不少都是通過單位報銷的方式來沖銷賬目的。”南寧市一家大型百貨連鎖店的店面經理陳瀾向記者透露。
陳瀾説:“六一前夕,不少前來店裏購買購物卡、辦理‘城市通’的,都是要送給孩子、老師或者家長相互之間贈送,超過80%以上的購買者要求提供發票,發票的名目絕大多數是辦公用品、辦公耗材等。”
從事財務多年的潘美紅告訴記者:“幾年前還可以用餐票衝賬,這幾年稅票檢查的力度越來越大,餐票額度也有限,就都成了辦公用品或者賓館酒店的住宿開銷。”他估算,從商場裏銷售出去的兒童節購物卡、禮品卡,超過一半以上都是通過此類“灰色渠道”實現的。
廣西師範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徐健認為:“兒童節”禮品狂飆數千倍,與對孩子的過分溺愛有密切關係,在獨生子女成為“全家寶”的時候,學校、老師、家長更應該樹立正確的觀念,不能把“送禮物”等同於“促發展”。(何豐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