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形勢的複雜性並沒有呈現預想的清晰化趨勢:週一,希臘、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主權債券收益率普遍上揚,而法國和希臘大選的投票結果也引發了市場對解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疑問——同一日歐洲股市銀行類股和歐元的大幅下跌更加印證了這一點。
我們認為,在複雜的週邊環境下,中國的宏觀調控政策只有以更加靈活的方式才能夠既保持自身穩定同時應對外部影響。
令人欣慰的是,調控靈活性正在加強。和預想中再一次下調準備金率不同,貨幣政策“預調、微調”工具方面有了更多選擇。
我們要回顧一下幾天前央行的一次650億元逆回購行為。事實上,650億元的規模並不算大,人們更在意的是,為什麼幾個月之後,央行再次用公開市場操作給市場注入流動性。這意味著什麼?它和預期中的下調存準有怎樣的關係?
我們認為,用公開市場操作而非直接下調準備金率體現的是一種謹慎態度,更能反映複雜國際經濟環境下國內宏觀調控在靈活性方面的嘗試。
為什麼要逆回購?因為它能解決緩解短期的資金緊張的問題,引導市場利率。
我們知道,作為反映近期短期市場流動性情況的最重要指標,7天回購利率一旦處於某個水準以上時,市場就會有“偏緊”呼聲。而在4月直至5月份,7天回購利率一直保持在3.7%-4%的偏高區間,這説明流動性處於偏緊狀態。
所謂逆回購,就是指某一主體向交易商購買有價證券,並約定在未來特定日期將有價證券賣給交易商的交易行為,逆回購實質上是央行向市場投放流動性。
那麼,這次注入流動性説明什麼?在我們看來,它在貨幣政策工具多樣性選擇方面給市場發出了一個明確信號。
曾幾何時,大多數研究機構把存款準備金率下調作為關注重點。的確,以對衝外匯佔款造成的流動性為主要目的上調存準,常常使人們陷入一種慣性思維——如果外匯佔款下降,則勢必會以下調存準來加以平衡。而去年下半年以來,外匯佔款持續出現下降,一季度儘管出現了出口7.6%的小幅增長,但和全年10%的目標而言,差距不小。多數研究報告形成共識:今年將有多達6至8次的下調行動。也因此,股票市場投資者亦將下調存準的預期作為近期操作依據之一。
然而,市場的複雜性總是以多種方式呈現出來。比如,在4月份新增信貸出現銳減情況下,降低存準0.5%釋放4000億元左右的資金是否能夠充分發揮作用?再比如,周邊國家出現的降息、注入流動性等舉措讓輸入性通脹的擔憂加劇——如歐洲印鈔的懸念、日本央行10萬億日元購買債券的呼聲、印度、巴西和澳大利亞的降息等等。
因此,可以想見,在短期內決策層會選取多種政策工具對市場進行微調,並就實體經濟的現狀進行針對性輸血。而加大逆回購操作力度等公開市場操作和下調存準等方式將在未來一段日子裏綜合使用。
統計顯示,4月以來,央行借助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釋放,共計向銀行體系注入3680億元資金,接近一次降準所釋放的資金量。然而和降準不同的是,公開市場操作往往是中短期工具,且注入流動性和到期的回收預期明確,因此,只有長期和中短期工具混合使用,才能真正起到調節和提供經濟增長動力的作用。
常言道,貨幣如水,利弊各半。在日益開放的經濟環境下,貨幣政策唯有更為靈活的操作手段才能趨利避害,在把“蓄洪”“泄洪”角色做到位的同時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評論員 張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