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1年國民經濟運作情況顯示,全年國內生産總值47156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2%。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9.7%,二季度增長9.5%,三季度增長9.1%,四季度增長8.9%。
增速回落符合調控目標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指出,去年,中國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物價又逐步趨穩,同時結構繼續優化,民生不斷改善,取得這樣的成績應該説非常不容易。
除了國際環境的因素外,馬建堂指出,去年GDP增速的逐季回落,也有我們主動調控的因素在內,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宏觀調控的目標。從中長期看,“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目標是7%,中央更加強調轉變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從當時的經濟情況看,中央把控制物價擺在宏觀調控的首要位置,所以採取了相應的宏觀調控措施,這些宏觀調控措施逐步見效,經濟增速也會逐步回落。
“儘管GDP的增速在逐季回落,即便就第四季度看,8.9%的速度也仍然在一個正常的區間。如果我們的國民經濟能夠保持8.5%—9%的速度,物價能夠得到比較好的控制,方式轉變比較快,結構調整的力度比較大,很可能是一個比較理想的宏觀經濟的總體格局。”馬建堂説。
“2011年經濟數據的下降趨勢符合預期,逐季回落確實有主動調控的因素,包括貨幣政策的收緊,對房地産信貸的收緊等,我們看到,去年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增速的回落,與主動調控的意願就表現出了合拍的狀態。”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
上半年可能繼續回落
業內人士指出,今年GDP增速可能還會下降,特別是上半年下降的空間比較大,但現在還看不出“硬著陸”的風險。
“儘管去年四季度GDP已經創下兩年來的新低,但是GDP‘逐季回落’的態勢還將延續至今年上半年,一季度可能會回落到8.5%左右,二季度GDP增長可能更低。”張茉楠表示,“這是因為我們連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所産生的滯後效應,會在今年一二季度繼續顯現。”
同時,張茉楠指出,另一個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是國際因素,“外部因素也很關鍵,歐債危機、人民幣升值因素等的溢出效應和滯後效應,在今年上半年將會産生實質性影響,去年下半年的經濟數據受去年上半年的訂單支撐還不錯,但從去年的廣交會等情況來看,外需不足的形勢非常令人擔憂,中小企業正面臨出口下滑和國內人力等各方面資源成本上升的兩面夾擊,使一些企業深陷‘三明治陷阱’之中,世界經濟的整體大環境決定了今年的經濟形勢將更加複雜嚴峻和富於挑戰性。”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外需和投資增速放緩是去年經濟增速持續回落的主因,該趨勢今年仍會延續,經濟增速仍將繼續放緩。今年中國GDP實際增速將達到8.5%左右,季度增速將呈現前低後高走勢。
未來更應重視調結構
業內人士認為,今年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難度不斷增大,結合去年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數據來看,通脹的壓力並未完全消除,物價上漲的中長期壓力仍然存在。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應該更加重視轉變發展方式,更加注重調整經濟結構,從根本上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
張茉楠認為,從未來發展趨勢上看,通脹態勢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儘管短期內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長期壓力依然難以得到根本性緩解,成本推動型價格上漲將成為中國新的通脹壓力,“此通脹”非“彼通脹”,新一輪通脹將是基於要素成本上升帶來的成本推動型通脹,將是長期持續和全面的,難以通過短期的宏觀調控來控制,只有通過深化改革、調整經濟結構來解決。這不僅涉及到今年一年的經濟增長,也關係到未來5到10年中國經濟的增長。(記者 葉曉楠)
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