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健康發展要滿足三個條件

時間:2013-01-15 09:14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城鎮化的問題不在於徵了多少地,建了多少樓,修了多少路,更重要的是城市的發展需要從點滴做起,需要逐步完善管理體系。

  據媒體披露,由國家發改委牽頭,10多個部委共同參與編制的《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很快就要出臺了。

  此次《規劃》將涉及全國20多個城市群、18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萬多個城鎮的建設。毫無疑問,這張新藍圖會為從市長到農民工的全國人民帶來相當的期待!

  城鎮化發展本來是工業化發展前提下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但是,20年來,中國城鎮化發展的速度之快實在令人瞠目。

  想當年,“發展才是硬道理”激起了國人謀求快速發展的激情。一時間,開發區建設如雨後春筍,工業化進程如火如荼,城市化發展如大江潮涌。快速發展是20年來中國發展的主色調。

  經過20年的發展,中國城市的常住人口以每年一個百分點的速度上升著,一不留神兒城鎮化率就達到了53%的新高。結果呢,街道上摩肩接踵,地鐵站人頭攢動;公交車擠不上,私家車走不動。新進城的人們面臨就業、就學、就醫的各種困難。國家早該出臺城鎮化發展的所有規劃了!

  關於城鎮化,筆者早在10多年前就提出過以小城鎮為主的“大城市、小城鎮、新農村”發展格局。如今的大城市病反過來倒逼我們大力推進城鎮化發展,也算是一種發展的自然辯證法。大城市病的要害在於資源配置的不均衡所導致的效率差異,效率差異進一步導致發展品質低劣,從而使城市化發展呈現出“不健康”的狀態。《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出臺肯定與這樣的背景有關。我們對此充滿期待。

  首先,期待拆除戶籍藩籬。所謂農業戶口和非農戶口作為歷史的産物強化了社會的二元結構。農民進城無論是打工還是投資置業,都面臨戶籍的限制。因為它附帶著城鄉之間因戶籍而産生的教育、升學、就業、醫療、置業等等各方面的不平等。不改革戶籍管理,就不可能有真正健康的城鎮化發展。雖然拆除戶籍藩籬,允許自由流動會給城市管理帶來很多方面的新挑戰,但是,唯其如此,才能逐步消除城鄉差別,從而使每個人都能夠有尊嚴地生活。

  其次,期待允許土地入股。本來在公有制基礎上的城市化發展,土地不應該成為人們分享發展成果的權力,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下的農民,土地是其賴以生存的基本保證。

  失地的農民進城後沒有一技之長,難以立足。土地流轉制度和股權收益可以確保農民的權力不被完全剝奪,使其與勞動、資本、管理共用發展的成果。

  農民的土地從集體所有轉化為國家所有往往産生巨大的升值空間,如果通過比較完善的制度設計,將這種由於土地用途的改變所帶來的收益能夠使農民獲得一種較長期的可持續的權益,那麼對於城鎮化健康發展無疑是一種利好。

  最後,期待有品質的城鎮發展。城鎮化是個自然歷史過程,涉及規劃、建設、管理、提升。房子要一間一間地蓋,不能總是“樓歪歪”;路要一條一條地修,橋要一座一座地建,不能建成伊始就是垮塌;學校和醫院要一所一所地建,寧可慢些,也要好些。

  城鎮化的問題不在於徵了多少地,建了多少樓,修了多少路,更重要的是城市的發展需要從點滴做起,需要逐步完善管理體系。

  可以預測,10年很難建立起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體系,而城市的發展更需要健康的城市精神和和諧的市民文化,這個歷史過程恐怕要以世紀為計量單位來衡量才有意義。

  無論如何,我們期待《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能夠早日出臺,並能夠真正促進城鎮化的健康發展。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