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5月22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中國社科院昨天公佈最新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排行榜,在294個城市中,香港競爭力連續十年蟬聯榜首,雖然指標有所上升,但相對其他城市的優勢逐漸收窄;其後分別是臺北、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天津、杭州、青島、長沙。
專家指出,十年來,香港的綜合城市競爭力有所上升,且一直穩居全國首位。同時也應清醒認識到,香港與內地的差距正逐步縮小,內地城市在綜合增長、經濟規模、産業層次、生活品質等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的綜合競爭力指數正在逐步逼近香港,預計到2015年,香港的經濟規模將處於上海、北京、廣州、深圳、蘇州、天津之後,因此需居安思危,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上來。
由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與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推出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已連續發佈十年,在多個指標的綜合考核中,香港連續十年在兩岸四地294個城市中居於榜首。
報告指出,十年來,香港歷經沙士、禽流感、全球金融危機等系列外部衝擊,但其競爭力一直穩居全國首位。從主觀來説,得益於“一國兩制”下保持經濟自由化程度、法制化的市場環境和廉潔高效的政府管理;從客觀來説,則是世界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結果,即近年來世界經濟的重心向亞洲轉移以及中國全方位走向世界,是香港國際競爭力持續上升的基礎。
報告也顯示,與發展迅猛的部分內地城市相比,香港的競爭力優勢近年來正逐漸收窄。2001年香港的經濟規模是上海的近2倍,北京的2.5倍,深圳的3倍,但經過十年的發展,上海的經濟規模已超過香港,京港也相差不多;預計到2015年,香港的經濟規模將處於上海、北京、廣州、深圳、蘇州、天津之後。
課題組專家、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特約成員王子忠指出,周邊城市的崛起與競爭和珠三角企業轉型升級是香港優勢收窄小的重要原因。由於周邊城市發展迅速,服務業出現了替代效應,香港與周邊城市的關係由以前的互補關係逐漸轉變為競爭關係:港口和物流方面面臨著周邊鹽田港和南沙港的競爭,金融方面則面臨著新加坡和上海的激烈競爭。
珠三角企業的轉型升級使得香港在珠三角的作用逐漸發生變化:一方面,珠三角原有的加工貿易企業逐漸外遷或轉為內銷,與香港的聯繫逐漸減少。另一方面,珠三角的産業結構逐漸向重工業化轉型,香港的服務業和內地的産業缺乏有效銜接,香港無法參與其中。這促使香港必須錯位競爭,發展新興産業,增強香港經濟的自主性。
此外,要素競爭力不足也是香港未來競爭力的重要制約。香港對科技缺乏足夠重視,民間賺錢氛圍比較濃厚,科技創新氛圍不足,科技轉化能力較弱。2010年香港研發開支佔GDP的比重為0.76%,遠低於日韓星及內地的研發投入。人口結構逐漸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人口老齡化及人力資源錯配嚴重,預計到2020年,65歲以上的人口將達210萬。高素質人才不足,當前只有31%有大專學歷,無法支撐知識型經濟的轉型。另外,在“一國兩制”的制度框架下,人才無法實現自由流動,從而使得低素質人才“沉澱”在香港,而優秀的人才又無法自由的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