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電影業而言,當下無疑是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今年上半年,中國電影票房已高達80.72億人民幣,預計全年票房將突破160億人民幣,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雖然票房高速增長的勢頭使各方對中國電影産業未來充滿信心,但也必須看到,在市場的繁榮氣象中,中國電影仍面臨各種嚴峻挑戰。
從相關數據上看,上半年影市暴露的最大問題是國産片市場競爭力的疲軟,上半年100多部國産影片上映僅取得35%的票房份額,除了6月底上映的《畫皮Ⅱ》,沒有一部國産電影票房突破2億元。而進口影片中,突破5億元的影片就有4部。
在筆者看來,國産電影市場告急固然與中美電影協議簽訂,進口片數量明顯增加所帶來的衝擊有關。但更主要的原因在於自身實力匱乏,賣座的影片太少。這幾年受電影市場繁榮的吸引,大量行業外熱錢紛至遝來,但這些資金並未助力電影項目提升自身品質,反而急功近利,使中國電影陷入了粗製濫造的怪圈。當然,投資人並不愚蠢,當發覺浮華的電影圈開始折本,他們紛紛開始撤離。筆者了解到,曾經最熱鬧時有50部電影同時拍攝的橫店影視基地如今冷冷清清,電影融資再次面臨窘境。但或許能稍讓電影人安慰的是,專業影視投資基金正不斷涌現,2011年以來,已有中關村影視新媒體版權基金、湖南富紳文化傳媒基金、大摩華萊塢基金等側重影視投資的文化基金相繼宣告成立。筆者認為,這些專業化的基金能否促進中國電影投資向理性回歸仍有待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國産電影粗製濫造的局面必須得到扭轉,否則電影市場將被日漸增多的進口片毫不留情地吞噬。
縱觀上半年影市,為了躲避進口大片的威力,國産電影同室操戈的現象正在愈演愈烈。隨著電影發行量日益增加,建立科學有序的電影檔期協調機制已成為中國電影發行的當務之急。筆者觀察更為成熟的美國電影市場時發現,其電影發行機制有多種模式,除了頂級大片在數千家影院同時鋪開之外,中小型影片往往是在各條院線差異化上映。例如先在某個地區上映再轉移到別的地區進行長線放映,或每個地區只在特定的影院上映,這種模式可使行銷的力量更為集中,排映更有連續性和差異性,讓觀眾方便地各取所需,市場潛力從而得以充分發揮。正是憑藉這套靈活的機制,美國影院市場2011年容納了610部電影,是中國的兩倍還多。在筆者看來,隨著中國電影産量的進一步攀升,在通過電視播映、網際網路發行等方式消化影片之餘,借鑒美國經驗形成更為科學、靈活的發行機制也應提上中國電影業的議程。
同時,筆者了解到,2011年,中國的銀幕數量增長48%,放映場次增長54%,但觀眾人次只增長了26%,平均每場放映的觀眾因此下滑,僅為27人左右,為2005年以來最低。在平均票價增長1%的情況下,平均每場放映的收入較2010年下降了17%。看起來,如今影院終端的日子也並不好過。由於觀眾人次增長的速度未能跟上銀幕的高速增長,票價上漲空間有限,而影院的其他盈利渠道也未得到充分開發,曾被視為穩賺不賠的影院經營如今面臨嚴峻挑戰。
筆者在了解到近日申請上市的金逸院線披露的招股書內容後,也明顯感覺到電影放映業利潤下滑的危機,究其原因,除了所得稅減免優惠終止和新開影院處於市場培育期之外,還是因為各院線大舉擴張所帶來的白熱化競爭。目前中國的影院仍然屬於粗放式經營,靠犧牲製片方利益,拿著高出國際通行標準數個百分點的票房分成維持收益,而餐飲和廣告等多元化盈利渠道還未得到充分開發。對此筆者認為,隨著放映業競爭的日趨激烈,開發多元化盈利渠道將成為院線和影院謀求生存的必由之路。
回顧2012年上半年的中國影市,筆者認為,在市場開放、電影消費力井噴的背景下影市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前景令人振奮。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電影業也存在許多成長中的煩惱,很多基本的産業機制沒能建立,産業規範未被遵循,市場效益因此遠未得到充分發揮。中國電影業仍有待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解決這一片繁榮氣象中潛藏的諸多混亂和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