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地市場,香港電影人比臺灣導演早了十年,可是路卻越走越艱難;業內人士分析,北上的香港電影人帶給內地電影市場的變化功不可沒,但作品在情感表達上卻與內地觀眾始終有隔閡
在這個浪漫2月情人節電影檔,一部內地與臺灣合拍的愛情片《LOVE》橫掃兩地票房,成為第一部在內地和臺灣地區票房均過億的電影作品。而與《LOVE》同時間上映的內地香港合拍片《高海拔之戀》,雖然是大導演杜琪峰的製作,卻只拿到3000萬元左右的票房。觀眾普遍反映,兩部電影的差別在於——《LOVE》顯然比《高海拔之戀》更“接地氣”,更能引發共鳴。
從今年初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翻滾吧,阿信》、《殺手歐陽盆栽》,到如今的《LOVE》,越來越多的臺灣電影開始在內地市場生根發芽,並頗受大眾喜愛。有人説,這是“小清新”、“小文藝”的勝利。反觀更早進入內地市場的香港合拍片,近年卻每況愈下,叫得出名字的佳作少之又少,以致有人説“香港導演只會北上圈錢”。為此,羊城晚報記者近日走訪了幾位業內人士。對於香港電影和臺灣電影進入內地後呈現出的不同狀態,他們有著自己的見解。
談到錢
臺灣
談錢依然“文藝腔”
“在臺灣,不可能有人給你這麼多錢去拍一部愛情片;而有了錢,我才能找到最理想的工作團隊,給他們最舒適的工作環境。”在此前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時,《LOVE》導演鈕承澤坦白地説。該片得到了內地華誼兄弟公司的融資,這對於臺灣導演來説並非易事,因為他們的作品普遍不會去迎合觀眾的趣味,所以不管是內地還是臺灣地區的投資人,都對他們心存疑慮。像去年臺灣第一部史詩巨制《賽德克 巴萊》那7億元新台幣(約1.46億元人民幣)的投資,也是導演魏德聖東拼西湊才好不容易找來的,而票房要達到14億元新台幣,影片才能真正掙錢。所以,當《LOVE》以合拍片的形式進入內地情人節檔時,鈕承澤對於內地的投資確實是心存感激。在獲知《LOVE》內地和臺灣票房雙雙過億之後,鈕承澤還以“臺灣文藝腔”感慨地説:“鼓勵我們繼續拍出心裏那一部部好看的電影,並且相信世界會因此而變得更好……”
香港
開始就用錢鋪路
與臺灣導演相比,香港導演與內地的合作就算從CEPA協議簽署開始,也有將近10年的時間了。對於內地市場,他們沿用的是香港人的那套從商之道。提到內地的投資人,香港電影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人傻、錢多、速來。”在他們很多人眼裏,內地的投資真是太好拿了。與剛進入內地市場的臺灣電影人不同,香港導演的名氣更大一些,所以除了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姜文等內地大導演,其餘的大片投資幾乎都被香港製作團隊拿獲。不過,以往香港市場小,造就了香港導演以生存保本為先的理念,拍片快,趕工急,加上唯市場化的傾向,所以重視技術遠遠超過文化的深度和內涵。而且香港電影行業本來就良莠不齊,因此來內地圈錢、濫竽充數的大有人在。
談到情
臺灣
小成本更接地氣
《海角七號》、《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翻滾吧,阿信》、《LOVE》……論製作成本,這些電影在內地最多算中等投資規模,卻偏偏輕易地打動了內地觀眾。有內地觀眾感嘆:“很奇怪,兩岸的電影交流並不是很多,但他們拍的電影,卻能輕易打動我們,完全沒有情感閱讀障礙。”鈕承澤曾對臺灣導演的心態有過解讀:“過去20年間,在臺灣電影市場那麼不好的情況下,我們都沒有離開這個行業,因為我們真心想拍電影。我們期待,甚至自我催眠,因為我們相信電影不會消失,相信就算全球化浪潮再強大,但觀眾對於講我們自己的語言、講我們自己的故事的電影一定有需求。”臺灣文藝片導演蔡明亮也稱:“臺灣電影人更希望表達自己的藝術觀點,所以不願意迎合觀眾。人的感情是很複雜的,不一定只有好萊塢式的那種,應該有各種各樣的元素。”也許正因如此,雖然九把刀在《那些年》裏拍攝的是他自己的初戀,卻因為自然流露出真實的情感而更接地氣,引發了大批觀眾的共鳴。
香港
大製作裏有隔閡
想在近年的香港合拍片中找出幾部接地氣的中小成本電影,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天水圍的日與夜》、《天水圍的夜與霧》以及即將在內地公映的《桃姐》,導演許鞍華在人情味這條路上固執地走著,但她選擇留在香港。同樣,2010年的《歲月神偷》導演羅啟銳和張婉婷夫婦,也留守香港。反觀那些北上的香港電影人,雖然不乏徐克、陳可辛、劉偉強等等大導演的大製作,但在接地氣方面卻完全無力。“香港電影人北上,不是來拍港片的,而是大家共同在經營華語電影。”香港資深電影人文雋如此説。但正如香港導演杜琪峰所困惑的,他理解不了內地觀眾為什麼覺得《瘋狂的石頭》很好笑——兩種不同的情感語言,始終涇渭分明。
談到人
臺灣
新人輩出的年代
2007年以前,臺灣電影在本土一直遭受好萊塢大片的壓制,但臺灣電影人卻始終甘願在“自留地”上艱苦勞作,所以當臺灣電影重新起航時,人才並沒有斷檔。導演方面,鈕承澤、魏德聖、林育賢、陳國富、蘇照彬,甚至還有網路寫手出身的九把刀,新鮮血液源源不斷地向這條産業鏈補給。應運而生的還有一大批新生代偶像演員,趙又廷、阮經天、柯震東、陳妍希、林辰唏、陳意涵……每隔不久,觀眾就會見到一張磨練成熟的臺灣電影人新面孔。這種良性迴圈,得益於臺灣電影人的堅守,正如鈕承澤所説:“一個理想的文化環境,就是大家想辦法拍出自己覺得好看的電影。這就是一個融合的過程,就是得有瘋子,得有商人,也得有純情的創作者。”
香港
青黃不接的現狀
梁朝偉、周潤發、劉嘉玲、劉德華、郭富城以及徐克、杜琪峰、陳可辛、爾冬升……出現在主流合拍片中的香港團隊的名字,差不多十年都沒更換過。內地投資人把這些名字當成票房號召力,不斷透支他們的價值。可是在今年的賀歲檔中,佔據了有利地位的《大魔術師》雖然各項配備都堪稱合拍片的精華,但最終票房只有1.8億元,比起內地小製作電影《失戀33天》的3億多元票房,對於京港兩地從業者無疑是當頭一棒。由此,也直接反映出內地觀眾對於此類“大卡司”合拍片的審美疲勞。去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打擂臺》成為最大贏家,涌現出郭子健、鄭思傑等一批年輕電影人,可惜他們始終只停留在香港市場。有業內人士分析:“這些新人畢竟沒有名氣,要讓他們進內地,投資人顯然不會掏錢。”
業內分析
“50多歲的導演,去了解現在20歲年輕人的感情生活,這不現實”
魏君子:
香港電影狀態衰老
內地知名影評人魏君子一直對香港電影頗有研究,在他看來,雖然《LOVE》和《高海拔之戀》的正面PK只是個案,但不可否認,目前香港電影行業正呈現出的衰老狀態。“50多歲的導演,去了解現在20歲年輕人的感情生活,這不現實。”但魏君子同時提到,北上的香港電影人,帶給內地電影市場的變化是功不可沒的。
在這個情人節檔期,魏君子選看了《高海拔之戀》和《LOVE》兩部電影。他説,要論接內地觀眾地氣的,還是鈕承澤的《LOVE》,“它表達的情感接近觀眾的普通生活,而票房已經説明瞭觀眾對《LOVE》的喜愛程度”。至於杜琪峰的《高海拔之戀》,一向鍾情港片的魏君子認為:“這部電影更像是杜琪峰2002年拍的《我左眼見到鬼》的延續。而對普通觀眾來説,這種對愛情的高深討論未必能接受。”而目前香港導演所普遍面對的障礙,魏君子認為是年齡問題:“來內地拍戲的香港導演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他們都過了事業的黃金時期。鈕承澤不同,他長期和年輕人泡在一起玩。而這些香港導演整天就是在北京與香港之間來回飛,怎麼指望他們拍出年輕人的愛情喜劇?”
至於為什麼不能出新人,魏君子説:“現在香港年輕的導演,叫得響亮的好像就彭浩翔一個人。造成‘人荒’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目前香港本地沒有電影可拍,也就不可能有新人出師。”以前香港一年要拍200多部電影,而現在,拿得出手的也就20多部。“曾志偉這幾年捧了幾個新人,黃精甫、郭子健、鄭思傑……他們也拍了不少好作品,比如《打擂臺》,但問題是這些人冒出頭後也沒什麼路可走。要來內地,投資人一聽名字不是大牌,也不願投錢,這就成了一個惡性迴圈。”
上周中美雙方達成協定,以後每年進入內地院線的好萊塢影片將比現在增加14部。不少圈內人暗示,這將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而被清洗的,就是那些圈錢的香港電影人。對此,魏君子卻不能認同:“我相信大部分香港電影人北上,都是抱著自己的理想而來,誰會故意拍一個爛片?難道他不想拍個好片,打開口碑,放長線?”在魏君子看來,香港導演北上的這些年,對內地影市的幫助遠遠大於負面效應:“在他們北上前,內地並沒有類型片的説法,更沒有純粹意義的商業電影。這些都是香港電影人北上後,把製片當成工業化、商業化的形態來運作,才讓內地市場有了努力的方向。”
“臺灣的導演更純粹,他們像是在寫詩”
臺灣電影人:
拿投資依然很困難
臺灣電影人唐先生,目前身居北京,經常運作一些臺灣導演和演員來內地參與電影工作。在他看來,這兩年的工作明顯繁忙一些了,“但目前還是試探期,畢竟臺灣電影人對內地市場還不是很了解”。對於臺灣電影被稱讚“接地氣”,唐先生説:“因為臺灣的電影人更純粹,他們拍電影,就像是在寫詩。”
唐先生表示,與香港電影人北上開拓市場的初衷相同,臺灣電影人北上,也是為了市場,但他們的理由聽著好像更“文藝”一些。“在臺灣,電影觀眾的數量真的很有限,這對一個導演來説,創作動力的確要少很多。我問過好幾個臺灣導演,包括九把刀和鈕承澤,他們期望自己的作品來內地,就是很單純地想讓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作品。票房固然重要,但他們在來之前並沒有想那麼多,很單純。”
雖然《LOVE》在內地和臺灣都賣了個好價錢,但唐先生並不認為這代表臺灣電影人將開始大批與內地投資人合作。“首先臺灣電影人對內地的市場並不熟悉,經驗很缺乏。其次,真的要內地投資人投錢時,他們並沒那麼爽快,因為他們往往對臺灣導演不熟悉,何況這些導演拍的都是偏文藝的電影。”但不可否認的是,臺灣電影在與內地觀眾的情感契合度上更為吻合。談及臺灣導演的創作心態,唐先生説:“臺灣導演拍電影時,更像是詩人在創作一首詩歌,很自我、很純粹,不太會去迎合市場的需要。”也正是因此,他們仍然保留著獨特的電影語言。唐先生分析説:“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一開始,本土的東西都被毀了。但當全球化進行到一定階段後,全球都一樣了,這個時候本土的東西就顯得彌足珍貴。而臺灣電影目前就是這樣,這得益於電影人純粹的創作心態,他們堅守下來,見到了陽光。”(王正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