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所説的“左利手”,大陸稱為“左撇子”;大陸網路流行的“打醬油”,臺灣叫作“不沾鍋”……雖然同樣使用漢字,但海峽兩岸的部分字詞卻在意義上存在著不小差異。8日上午,兩岸合作編纂中華語文工具書大陸編委會與臺灣文化總會,分別在北京、臺北舉辦新聞發佈會,宣佈雙方合作的最新成果——《兩岸常用詞典》編纂完成,“中華語文知識庫”網站正式開通,這將大大方便海峽兩岸同胞的語言溝通。
記者昨日看到,8日正式開通的“中華語文知識庫”網站大陸版(網址:www.zhonghuayuwen.org),主要內容涵蓋兩岸合作成果、古籍經典、語言能力測試等版塊,如有需要,瀏覽者還可以隨時點擊進入網站的臺灣版。而該網站的大陸版與臺灣版,都有非常便捷的字詞搜索功能,只要你輸入自己需要查詢的字詞,就可以看到海峽兩岸的不同註釋。
同時,小型詞典《兩岸常用詞典》大陸版全稿已付梓,共收字7000多個,收詞35000多條,全書約250萬字,預計今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此外,海峽兩岸還將於2015年出版《中華科學與技術大詞典》,計劃收錄約100個學科的對照名詞,目前已完成25個學科16萬條名詞的對照工作;《兩岸科學與技術常用詞典》擬收錄兩岸科學與技術領域常用名詞約2萬條,業已完成6個學科8000余條專業名詞的比對。
海峽兩岸專家學者還商定,對於新産生的名詞,爭取及早在協商的基礎上共同定名,以免以後再行對照。在這一方面,兩岸已有成功合作的範例。對101號至109號化學元素的重新定名,就是由兩岸專家及時協商溝通、達成共識以後,兩岸同時公佈的,並使用了兩岸都認可的9個漢字。後來,110號元素、111號元素也是用這個方式解決的。
這些成果背後,是海峽兩岸專家學者近3年的共同努力。2009年7月第五屆海峽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與會者達成“鼓勵兩岸民間合作編纂中華語文工具書”的共識。2010年,兩岸啟動了中華語文工具書合作編纂工作。大陸方面成立由辭書編纂、資訊技術、科技名詞對照方面的專家組成的團隊,臺灣方面由文化總會負責統籌。通過兩年的努力,雙方努力促進兩岸語言差異從求同存異到化異為同,兩岸合編語文工具書的工作逐步開花結果。(記者 歐陽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