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資謀變 金融業或上演“三國殺”

2012-06-27 13:37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范樂

  在整治行業銷售誤導和理賠難的同時,保監會對投資監管正趨於放鬆:股權、不動産等投資渠道不再一事一批,投資範圍擬再度拓寬;衍生品、境外投資、融資融券等新業務逐步放開,險資投資品種迎來重大創新;保險資管業對接其他金融機構,將成為業務創新的重要平臺。

  “在銀行業、信託業、基金業紛紛加速創新,搶佔資産管理業務戰略高地之時,保險業作為最先開放的金融業,先發優勢正在消逝。”某保險公司高管表示,保險業必須經歷新一輪鬆綁、改革、再出發。當前監管層醞釀祭出一系列重磅政策,意在將保險業置於與銀行、券商、基金進行充分競爭的環境中,提升其行業發展能力。

  目前保監會正在加緊醞釀改革方案。“本次改革涉及到13個具體方案,從系統性和根本性出發,對保險資金運用的關鍵制度進行頂層設計。”一位監管部門人士表示,從以往來看,每次資金運用改革也都是保險資金利差提升、産品創新的先發要素。

  先發優勢正在消逝

  “按照目前的投資格局,每年4%的收益率已經很不容易,儘管這只是債券市場的平均收益率。靠股市吃飯的時代差不多該終結了。”一保險資管人士説。2010年、2011年、2012年,持續的熊市行情成為6萬億保險資金所不能承受之重。缺少了股市的支援,2011年保險資金年化收益率已降至4%以下。

  我國保險業在2003年之後曾迎來一輪高速發展,並在整個金融資管行業佔據先發優勢。從2003年開始,國務院以特批形式逐步嘗試放寬保險投資渠道,放開保險資金對證券投資基金、債券、股票等證券化産品的投資渠道,並確立保險資産管理專業化體制,保險資金收益隨之走高,其投資收益成為保險盈利的重要來源。

  2006年之後,保監會先後放開保險資金對基礎設施、不動産、股權和境外的投資渠道。雖然各項創新渠道的政策細則並未跟進,政策靈活性和可操作性並不強,但得益於保險投資渠道的部分放開及2006年大牛市對投資收益的顯著提升,萬能險、投連險等新型壽險産品異軍突起,保險業在資産管理行業率先發力。

  不過,自2011年以來,我國資産管理格局開始出現重大調整,各金融行業的博弈和角力日漸加劇:銀行以其龐大的網路推動理財産品發展;信託業則運用金融牌照,創新産品和服務,定位於高凈值客戶;證券業改革創新,明確定位為金融仲介機構,組織體系、服務方式、産品全面創新;而保險業由於投資渠道受限,先發優勢逐步喪失。

  “近幾年我國金融市場經歷著大刀闊斧的改革,但保險業卻始終禁錮在原來的框架。”某保險公司高管表示。“中國經濟已經步入新週期,股市很難再現前幾年的繁榮。現在必須給保險投資鬆綁,否則行業發展會陷入停滯的泥沼。”他説。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