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券商等“正牌”代銷渠道的擴容,第三方理財曾被認為進入了發展的“死衚同”,然而,近段時間,因信託業務的受捧,這一隊伍反而在悄然崛起。那麼,你在理財時會選擇它嗎?據記者近日的調查了解,因該行業一些“硬傷”難除,第三方理財的未來之路仍難言樂觀。
【現象一】
第三方崛起蜂擁賣信託
今年下半年以來,因股市、基市、樓市等投資市場的不振,市場資金更傾向於偏保守、穩健的理財市場,使得北京、上海、廣深等地新近冒出了很多從事第三方理財的中小公司,被業內稱為“草根第三方”,這其中還包括一些原從事代客理財等資管業務的私募轉型。
據有關機構的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在國內註冊的第三方理財機構已超過千家,若再加上間接從事理財諮詢的公司,逾萬家都是比較保守的數字。
現在來看,第三方理財市場似乎並未像此前業內預計的受券商等代銷品種的擴容衝擊而進入“死衚同”,但不可忽略的是,它時下的發展與“天時”、“人和”密不可分。
近年來,包括好買基金等一些大型公司在內,第三方理財普遍的經營策略是以“代銷”信託産品為主,同時輔之以私募一二級市場産品,部分拿到基金第三方銷售牌照的公司還可以代銷公募基金。據悉,信託産品的配置比重常佔它們所有經營業務的七成以上,而大部分第三方理財的盈利點也就在於此。
今年,信託産品,特別是高收益的基建類信託,尤其受到投資者歡迎,一日售罄的情況時有發生。而新興起的草根第三方就是看好了這個“商機”,美其名曰“理財諮詢”,實則紛紛當起了仲介。
日前,上海一家小型第三方公司的行銷員小陳告訴記者,老闆憑著與信託公司的“關係”拿到了一些産品“代銷權”,於是註冊了公司。由於産品較好,他們幾個行銷員只需待在公司裏等電話即可,當然,公司之前做好了網站和搜索引擎的推介。他説,即使銀監會規定“信託公司不得委託非金融機構推介信託産品”,但第三方理財卻可以向信託公司推薦合格投資者,因此目前大多數第三方的盈利模式還是靠返利佣金。
【質疑】
仲介式經營能否長久?
第三方理財,本是指那些獨立於銀行、保險、券商等金融機構,能夠獨立、客觀分析客戶財務狀況和理財需求,判斷他們所需的投資工具,並提供綜合性理財規劃服務的機構。它的重要之處和定位在於,彌補了國內金融機構分業監管下,對投資者所需的整體財務規劃的不足。
“從目前第三方理財的生存狀況看,業務偏重於行銷,反而忽略了最該重視的服務性定位,這樣舍本逐末的做法註定難以擺脫夾縫中生存的局面,而缺少自我優勢支撐的公司最終難免走向死亡。”這是小陳工作了3個多月後對第三方理財的認知。
東方華爾金融諮詢總裁、著名理財師劉彥斌也不看好這個行業。他説,一方面,一旦金融機構具備了自行銷售産品的能力之後,就不再需要第三方理財;另一方面,第三方理財機構現在很混亂,從業者大多不專業,高收益的背後都有著巨大的風險,那些標榜高回報的房産、礦産信託,都有無法收回的可能,未來這個行業肯定會面臨一次大洗牌。
單純在信託方面,據記者了解,競爭壓力下,今年産品的獲取也明顯比去年難,好的信託産品都內部消化,抑或直銷或給券商代銷了;而返利佣金更是大幅下降,即便是大型機構也較去年下降了20%左右。
【現象二】
謀求“主動權”自發産品
小陳告訴記者,他們的老闆倒是不失信心。他認為,即使不能直接代銷信託産品,返利佣金的比例也越來越小,但第三方理財還是會不斷找到新的盈利方式。
昨日,這位私人銀行出身的老闆在電話中向記者表示,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在美國60%的理財市場份額被第三方理財機構佔據,而這個數字在澳洲是50%,在中國香港也有30%,但在內地卻不到1%,因此,這個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在被問及信託公司直銷越來越多,券商、基金專戶等均被允許銷售信託産品,會對這個行業造成多大衝擊時,他説:“反而可能會提供更多推薦客戶的機會。目前財富管理行業的現狀是,優質信託産品是靠秒殺獲得的,客戶經常抱怨沒有買到産品,銷售渠道拓展後,這種供求緊張的格局或將得到優化。而第三方理財是金融超市,批發後零售;券商、基金、銀行則是代理商或轉机站,他們不會熱衷於零售。”
不過,諾亞財富研究部的負責人表示,第三方理財的確不能僅僅依靠代銷信託産品過活。事實上,目前金融領域的變化,及行業競爭的加劇,已經導致第三方理財兩極分化,倒逼有實力的第三方理財公司轉型。
據記者了解,新近還有一項變化是,有第三方理財已開始積極介入信託産品的上游開發,以獲取産品銷售的先發優勢。近期,不同於過去第三方理財採取FOF(基金中的基金)為主的信託産品模式,普益財富、朝陽永續都已通過有限合夥制的形式發行了自己的産品。也就是説,通過這種方式把信託門檻降低,又做到合法合規,讓可投資資金在30萬元以上的客戶可以享受到百萬元以上資金的投資機會。
【質疑】
第三方理財成監管灰色地帶?
近日,有PE人士在微博中稱:“目前,有的PE公司‘空手套白狼’,找第三方理財募資金,回扣達5%。如果投資者遭到損失,這種情況怎麼辦,如何監管?”
據悉,由於第三方理財的産品涉及銀行理財、基金、信託、保險、私募等多個種類,這種類似理財産品超市的混業經營模式,涉及銀監會、證監會、發改委等多個監管部門,因此,目前還沒有一個監管部門願意主動牽頭去全面接管,即國內的第三方理財市場現處在一個監管缺失的狀態。
對於客戶而言,缺乏監管意味著缺乏可信度。事實上,這種情況下購買第三方理財産品的確存在很大風險。假設第三方理財公司的産品發生虧損,按照慣例,他們理應承擔責任,但目前沒有部門監管,投資者可能到時投訴無門。
第三方公募基金銷售牌照是當下第三方理財機構紛紛力爭的,原因就在於業內將其視為納入監管的一種標誌。朝陽永續負責人廖冰認為,實施監管對於第三方理財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可使第三方理財機構成立的門檻相應提高,專業性得到進一步加強;還能使一些鑽監控空子的第三方理財機構受到打擊,有利於整個行業的茁壯成長和資本市場的穩定;對於普通投資者尤為重要,能使他們更放心地投資。“規範和監管可以幫助這個行業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也勢必帶來新一輪的洗牌”,他説。(商報記者 王丹/文 宋媛媛/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