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涌動下的貨幣操作:以不變應萬變

2012-11-05 15:22     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范樂

  9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改頹勢,再度步入升值軌道。尤其在10月11日後,人民幣加速上行,兌美元盤中匯價連續突破6.28、6.27、6.26、6.25、6.24關口。10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以6.2387的漲停價報收,收盤再創新高。

  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持續走高,正在對貨幣政策操作産生深遠影響。

  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最大懸念是熱錢會否大量流入內地市場。10月下旬,隨著海量熱錢襲擊亞洲資本市場,包括我國香港金管局、韓國、泰國等相關機構均已採取措施,防止熱錢流入吹大資産價格泡沫。其中香港作為亞洲最發達的金融市場,其人民幣ETF、H股和人民幣固定收益産品,成了此輪熱錢涌入套利的重點。為了應對熱錢衝擊,香港金管局自10月19日以來,頻頻購入美元、投放港幣以穩定聯繫匯率,香港特區政府也專門針對炒樓熱錢,出臺了額外徵收印花稅、打擊投機炒作的政策。

  中國內地與香港一樣,也是此次熱錢流入的主要目標。雖然我國目前尚未完全放開資本項目可兌換,按理説,熱錢並不容易快進快出。但從以往熱錢流入的路徑看,經常項目是熱錢流入內地市場的重要渠道之一。此外,地下錢莊等諸多難以監管的渠道,也是熱錢曲線流入的可能路徑。

  目前看,從9月下旬開始,境外熱錢開始持續流入中國,雖然規模尚不顯著,對我國金融體系也未産生實質性影響,但熱錢的流向無疑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高度關注和警惕。因此,如何監管入境熱錢,防止其氾濫到整個中國實體經濟中,引起通脹抬頭、資産價格飛漲,成了市場各方關注的焦點。

  早在2010年美聯儲宣佈新一輪量化寬鬆方案時,央行行長周小川就針對熱錢提出過著名的“池子”概念。他強調,中國將採取“總量對衝”的措施應對熱錢。他説,短期投機資金入境後,它們將被引入一個“池子”,而不是進入中國的經濟。當投機資金撤退時,中國再將其從“池子”裏放出,從而在宏觀上減少資本跨境流動對中國經濟造成衝擊。雖然市場曾對“池子”是什麼作出過多種猜測,但不管答案如何,在當前新一輪量化寬鬆政策帶來的輸入性通脹壓力漸增之際,貨幣當局要圍堵流入的熱錢,“池子”似乎應當再次發揮重要作用。

  不過,有一點必須引起市場注意:與QE2推出時國內正在積極打壓資産泡沫和通脹的背景迥然不同的是,當前不僅CPI已經降至2%以下,通脹壓力不大,房地産價格也因為“限購令”的影響漲幅收窄,更重要的是,較之熱錢流入,有關方面更擔心的是股市低迷和資本外流。在這樣的背景下,面對熱錢的持續流入,央行究竟會採取何種貨幣政策工具,吸收對衝流動性,同時發揮“池子”的作用、加強對熱錢的監管?

  其實,如果熱錢持續流入,常規上,貨幣政策工具吸收和對衝流動性的難度將大為增加:一方面,中國向好的經濟數據,以及中國經濟增長在全球的領先地位,特別是10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2%,重回臨界點之上,足以支援人民幣匯率繼續保持堅挺,堅挺的人民幣匯率將會增加對熱錢的吸引力,從而使熱錢繞道繼續流入內地市場;另一方面,熱錢的持續大量流入,又會推高內地市場消費品價格,特別是資産價格,加大通脹風險,甚至倒逼貨幣當局不得不採取升息之類的緊縮政策。

  細心的人已經注意到,9月以來貨幣當局採取的應對之策,足以彰顯貨幣當局在處理熱錢方面的智慧和藝術:面對跨境熱錢流向的不確定性,央行“以不變應萬變”,堅持通過公開市場逆回購的靈活操作,收放銀行體系流動性,支援實體經濟。

  最引人注目的還是10月29日~11月2日這一週的逆回購操作。就在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不斷創出新高、人民幣升值預期不斷增強、市場對熱錢流入內地市場的擔憂不斷加劇之際,央行不僅沒有緊縮流動性,反而加大了逆回購釋放流動性的規模。10月30日,貨幣當局為緩解月末前因多重不利因素衝擊導致的資金短缺現象,開展了被稱為“史上單日新高”的兩期共3950億元逆回購操作;11月1日,央行繼續開展580億元7天逆回購操作與1150億元14天逆回購操作。全周實現資金凈投放3790億元,創單周凈投放資金的歷史記錄。

  上周的逆回購操作,向市場釋放出了兩個重要資訊:其一,當前熱錢流入數量並不大,貨幣當局並無實施緊縮貨幣政策、防止流動性氾濫的壓力;其二,即便熱錢流入,貨幣當局仍會採取逆回購操作而非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方式,努力在“滿足銀行體系合理的流動性需求”、“管理通脹預期”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三者間,尋求對各方影響最小、積極作用最大的最優動態平衡操作。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