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電話支付五大亂象 持卡人權益被忽視

2012-05-28 10:33     來源:新華網     編輯:范樂

  電話支付是近幾年開始推廣的一種信用卡支付方式。電話支付推出後,因無需刷卡和輸入密碼,僅憑報出卡號、有效期以及卡片“後3碼”即可完成支付,很多持卡人由此擔心會被冒用消費。所謂“後3碼”是卡片背面簽名處的末3位數字。證券時報記者調查發現,信用卡電話支付目前所呈現五大亂象成為消費者需要小心繞過的陷阱,而這一新興支付方式也越來越受到質疑。

  亂象一

  與客戶確認交易程式不完善

  一些銀行雖然會在電話支付後向持卡人發送預授權短信,但結算時往往不會再通知持卡人。

  白領嚴芳(化名)的信用卡電話支付經歷正暗示了銀行與客戶確認交易程式不完善所帶來的隱患。在嚴芳以電話支付向某商旅網購買機票過程中,銀行方面只發送了一條短信確認發生了一筆預授權,而此後與商戶正式結算時並未再與持卡人確認。在確認程式不完備的前提下,持卡人難以了解交易是否生效。

  銀行方面對信用卡預授權是否取消表述上的模棱兩可,為持卡人與商戶、銀行間的糾紛埋下隱患。

  對於同樣採取預授權方式的酒店消費,持卡人入住前銀行會向其發送一條信用卡預授權確認的短信,退房時再由持卡人結算並簽字確認的方式,無疑同樣存在隱患。

  亂象二

  持卡人權益被忽視

  商戶作為銀行的合作單位,電話支付過程中,由於商戶和銀行的密切關係,使得糾紛發生時,銀行難免會遵從商戶的指令,而非持卡人的指令。而商戶出於自身利益考慮進行的處理,或多或少會損害持卡人的利益。

  以嚴芳的遭遇為例,她的第一筆消費資金已進入商戶口袋,商戶此時對重新預訂機票的價格提出異議,要求從尚未退還給嚴芳的第一張機票款項裏扣除升艙費。由於第一張機票票款仍掌握在商戶手裏,扣除多少金額的決定權完全掌握在商戶手裏,而銀行又是以商戶的處理結果為準,使得持卡人嚴芳的權益難以主張。

  亂象三

  開通未經持卡人同意

  據某銀行客服介紹,信用卡電話支付功能是不需申請自動開通的,只要持有信用卡就有電話支付功能,並且不能取消。對於電話支付業務開通與否,銀行並沒有賦予持卡人選擇權。信用卡電話支付的商戶由銀行選定,具體為哪些商戶開通了電話支付功能以及商戶具體名稱,銀行並不告之持卡人。只有持卡人在商戶消費時,才會由商戶告之是否可提供電話支付功能。

  事實上,對於電話支付業務的安全性,此前已有持卡人表示擔憂,甚至因此銷卡。

  亂象四

  資訊核對程式簡單

  信用卡電話支付過程中,商戶的核對程式非常簡單,只要持卡人提供卡號、有效期及“後3碼”即可,且並不限于持卡人本人使用。商戶則與銀行核對上述資訊,核對無誤後即生成一筆預授權。此後商戶和銀行不會再與持卡人進行核對和確認,而是由商戶和銀行自行結算,即持卡人在預授權生成之時已進入商戶和銀行即將結算的程式。

  持卡人信用卡一旦丟失,或者卡片資訊被他人竊取,不法分子可能通過假冒身份使用持卡人的信用卡進行消費,此前亦不乏不法分子出於其他目的使用假身份證多次乘坐飛機的案件。

  亂象五

  安全保障功能缺失

  無需密碼的電話支付得以推廣,依託的正是實名制消費業務的一大特點假冒消費的難度較大。然而難度較大並不意味著沒有空子可鑽,目前銀行除了與商戶核對信用卡上述三項資訊外,在防止假冒消費方面尚未有其他措施。

  “目前電話支付業務尚未給持卡人提供風險防範措施,持卡人不能為電話支付設置密碼。因此,持卡人應妥善保管好卡片,一旦有可疑交易馬上致電銀行。”一銀行信用卡客服稱。

  一旦持卡人的卡面資訊被盜用於電話支付,銀行並不承諾承擔假冒交易給持卡人帶來的損失。

  上述銀行的客服人員稱,發生可疑交易後,銀行將用5個工作日左右時間進行調查。可疑交易給持卡人帶來的損失,並不一定由銀行承擔,不排除持卡人個人承擔損失的可能,概率各佔一半。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