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燃料油期貨全部合約當天竟然出現“零成交”,使得近期一度被忽視的燃料油市場又引起市場關注。
曾經最高日成交達百萬手的品種,如今為何出現零成交?業內人士分析,現貨市場的驟然萎縮是成交冷清的主要原因,而貫穿2011年的大合約思路則抑制了市場的流動性,此外中國期貨市場參與者結構不完善等也是成交冷淡的重要原因。
市場人士分析,由於目前作為燃料油期貨交割標的的船用燃料油市場規模一直穩定增長,而大合約作為一種探索,從近期新上市的品種來看已透露出改變意圖,而未來如果引入保稅交割的方式,則當前交易清淡的燃料油期貨將很有可能重回活躍。
現貨萎縮為成交冷清主因
中國國際期貨分析師劉亞琴認為,現貨市場規模的萎縮是燃料油期貨市場成交量萎縮的重要原因。
2012年之前,上海期貨交易所燃料油期貨的原交割標的主要貼近鍋爐燃料油標準,適於電力行業、陶瓷生産業等行業。但自2005年起,發電用油、燃料用油等工業需求慢慢萎縮影響了燃料油的貿易情況,反過來又影響燃料油期貨的參與程度。與燃料油消費的最高峰2004年相比,目前的國內陸上燃料油消費萎縮了70%-80%。
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上期所及時順應趨勢對燃料油交割標準實行了重大改革,交割標的改為船供燃料油。“但仍然沒有讓燃料油期貨成交活躍起來。”廣發期貨分析師張卉瑤指出,一方面,中國內貿船供油規模有限;另一方面,包含消費稅的燃料油價格成本太高,由於生存壓力大,內貿船加油企業更多地選擇使用低價低劣的燃料油,品質較好的燃料油的市場份額不斷壓縮。
“大合約設計也是造成流動性下降的原因之一。”張卉瑤認為,由於燃料油價格本身的滯漲抗跌,大合約推出之後非産業投資者參與這個市場的積極性下降,導致流動性慢慢萎縮,反過來又影響産業資本參與積極性。從國際經驗看,客戶類型的多元化是國外能源期貨越來越有影響力的重要因素,但受到法規限制,中國金融機構仍基本上沒有參與期貨市場,“這也是市場流動性持續低迷的原因之一。”
未來活躍可期
在業內人士看來,燃料油期貨市場的活躍需要引入保稅交割制度。此外,鋻於船供燃料油市場規模近年來發展穩定增長、2011年通脹高企時採用的期貨品種大合約思路改變,燃料油期貨有望重歸活躍。
“中國期貨交易交割的價格是含稅的,但世界上大宗商品期貨交易都是凈價、不含稅的,這使得國內價格體系上跟國際不能接軌。”張卉瑤認為,如果燃料油期貨使用保稅交割,則能實現與外盤原油的合理聯動,勢必增加市場的參與度。引入保稅交割模式,燃料油貿易商的運作將會更為靈活,上海、新加坡和歐洲等市場的套利交易有望增加,從而強化上期所相關品種與國際市場價格的聯動性。保稅交割優勢包括便於國際貿易與期貨交割的結合,有助於提升期貨市場的規模以及對現貨貿易的支援和服務,反過來又會進一步提高有利於燃料油市場貿易的活躍。
目前,上期所期貨保稅交割業務試點已于2010年12月24日啟動,試點品種為銅、鋁,但尚未包括燃料油。
張卉瑤還建議,在計價方式上面,如果未來推出的原油期貨採用美元計價的雙軌制,那燃料油也可考慮使用美元計價。
對於目前燃料油交割標的的船供燃料油,劉亞琴指出其市場規模近年來發展穩定增長,基本維持在2000萬噸的年消費量。中國作為全球居於首位的制船大國,長遠來看船供油市場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此外,貫穿2011年的期貨品種“大合約”思路也在近期上市的白銀期貨上透露出改變的意圖。專家表示,燃料油合約改革為以後的合約設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範。缺乏流動性的期貨品種很難發揮套期保值的作用,建議未來期貨合約改革應更注重流動性,這樣才能更好發揮為國民經濟服務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