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無處不在,現今大眾保險意識有了大幅提升,但競爭激烈的保險市場,也屢屢爆出不規範銷售的現象。對此,繼今年1月的《人身保險業務經營規則》之後,保監會日前再次發佈了《人身保險業務經營管理規定》,公開徵求意見,劍指渠道銷售頑疾,保護投保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權益。
銷售誤導兩次立即出局
市民汪先生向某保險公司諮詢一款10年期分紅險時,銷售人員宣稱該産品收益高於一年期存款利率,並表示該分紅險在第五年時退保不會發生本金損失。汪先生聽信了銷售人員的産品收益説明,拿出70萬元購買了這款分紅險。不過,汪先生後來發現這款産品頭幾年的收益並沒有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高,持有5年退保還會損失不少本金。
汪先生遇到的便是目前保險業時有發生的銷售誤導,屬於誇大分紅險收益的行為。按照保監會發佈的今年一季度保險消費者投訴情況通報,保監會及各地保監局一季度共收到涉及保險消費者權益的各類有效投訴1120件,銷售誤導是第一誘因。通報指出,保險公司對客戶的欺詐誤導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一是印製帶有誤導客戶內容的宣傳材料;二是行銷員在條款解釋時誇大承諾收益,不如實告知投保人權利等;三是模糊保險産品和儲蓄、基金等其他金融産品的界限。
針對銷售誤導這一頑疾,保監會發佈的新規特別強調,保險公司應加強對保險銷售人員的後續管理,完善退出機制。同一銷售人員被中國保監會、其他外部機構或保險機構查實存在兩次或以上銷售誤導的,保險公司應立即停止委託其開展業務,取消其執業資格。由於銷售誤導被保險公司清退的,應當在保險行業協會網站公佈其姓名及資格證書編號,其他保險公司也不得為其辦理執業資格、委託其開展業務。
客戶拒買不得電話騷擾
除了保險銷售誤導外,很多市民還反映保險推銷電話頻頻騷擾也令人難以忍受。市民李女士表示,她曾在一上午接到過三個保險推銷電話,內容都是向她推薦人壽保險。李女士告訴記者,她接到第一個推銷電話是在上午九點,對方自稱是本市一家保險公司業務員,“李女士,聽説您剛剛有了小寶寶,恭喜您。我們這裡有款熱銷的少兒險,孩子出生30天就能投保,提供重疾保障,每兩年還有15%的生存金返還……”李女士剛剛生了小寶寶,這個突然來電讓她納悶不已:保險公司是如何知道我剛生了孩子,怎麼會知道我的電話號碼?由於李女士暫時沒有為孩子投保的計劃,沒等業務員説完便婉言謝絕了,但對方並沒有善罷甘休,極力勸説李女士購買其推薦的産品,並堅持著將所推薦的保險業務講了一遍。挂斷電話不到1個小時,李女士又接到一個自稱總部位於上海的一家保險公司電銷人員的電話,也是勸她購買所推薦的少兒險産品,李女士再次予以拒絕。讓李女士沒想到的是,當天中午,她再次接到上海這家保險公司打來的電話,內容是繼續推薦保險業務。
針對消費者投訴較多的電話擾民問題,《人身保險業務經營管理規定》中指出,保險公司通過電話銷售保險産品的,應當自建電話呼叫中心或者使用合作機構的電話呼叫中心。保險公司自建電話呼叫中心開展電話銷售,應當使用全國統一的專用呼出號碼。保險公司專用呼出號碼和合作機構的呼出號碼應當在全國性媒體和公司網站的顯著位置公示。對明確拒絕接受電話銷售的客戶,應錄入禁止撥打名單,6個月內不得再次撥打。
贈送保險不得強制續保
“尊敬的客戶,為感謝您對銀行卡的支援,我行特別為您贈送一份保額為1萬元的意外保險,請注意查收重要信函,詳詢電話……”常常有持卡人接到某銀行贈送保險的短信後,不知是否該佔這個便宜。
對於這類免費保險,有些市民示歡迎,“管它呢,反正是免費的”!不過,業內人士在這裡提醒,免費保險有條件,購買時最好留個心眼,以免“被續保”。有網友反映,免費一年的保險,不料到期後被保險公司從銀行卡上直接劃走保費,又“被保險”一年。記者了解到,自動續保的情況多發生在意外險等短期險或主險的附加險中。自動續保對消費者有哪些好處?最直接的就是能保證被保險人不脫保。但也有壞處,如果消費者不知道簽署了自動續保條款,可能導致“被續保”,並造成損失。
為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保監會在《人身保險業務經營管理規定》中指出,保險公司開發的賦予投保人自動續保、自動墊交等選擇權的保險,應當在投保單中載明並由投保人自行選擇是否勾選;通過電話銷售的,應當取得投保人明確的答覆,並在保險合同中予以明確。同時規定,保險公司向普通消費者贈送保險的,對每人贈送保險的保費不得超過100元,向購買保險的客戶贈送保險的保費不得超過其首年保費的5%和100元之間較大者,但以公益事業為目的的贈送保險不受此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