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本身應該是個讓人信賴的行業。但現在在一些保險公司眼中,保險單純成了攫取利潤的工具,被消費者質疑和鄙視,又怎麼能讓人信賴?
前不久,央視曝光了平安車險的種種陷阱。
重慶銅梁的車主代女士買了新車三年,只出了一次事故,卻被保險公司算成兩次,因此多花了保費錢。
第一年當代女士從人保轉到平安投保時,主要險種都是按0.86的系數計算的,也就是説優惠了14%左右。而當她第二年在平安保險續保時,優惠系數卻變成了0.95。專家表示,保險公司在第一年通過較高的優惠把客戶拉過來,但在第二年又通過較低的優惠從客戶身上攫取了較多的保險費。這种先哄再“宰”的方法,令代女士感覺遭到了算計。
針對引起消費者強烈抗議的高保低賠霸王條款,今年3月8日保監會發佈了《關於加強機動車輛商業保險條款費率管理的通知》。代女士連續兩年在平安投保車損險時,都被按照以新車購置價投保。但條款中又單方面約定一旦出了事故,最多只賠車輛的實際價值。兩年中,代女士分別購買了新車價7.2%和14.4%的保險金額,這是永遠也無法兌現的不存在的車輛價值。
代女士登錄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官網,查到自己的保單資訊,發現多了一個價值85元的“駕意險”。該險本身是一種單獨的人身保險,和車險沒有任何關係。專家認為,平安保險將人身保險塞進車險,通過備案資訊造假,對上應付監管部門的檢查,對下欺詐消費者,是嚴重的違法違規行為。
其實,代女士的遭遇很多消費者都遇到過。2011年年初至2012年一季度,僅在一家保險專業網站上全國車險實名投訴就達到了657條。其中平安車險以221條的實名投訴總數名列第一。
據調查,中國平安、大地保險、陽光保險和天安保險等公司拒保“老舊車輛”。專家認為,這違反了保監會關於“保險公司不得以任何形式拒保某類車輛的保險業務”的規定。
相信很多人都接到過電話推銷保險,有時記者一天要接到好幾個。且不説這種類似騷擾的方式多麼令人不堪其擾,單説這種“只聞其音,不見其人”的保險産品表面看似“合算”,卻最容易引發客戶投訴和糾紛。
據法官介紹,涉及電話保險的糾紛中,電話推銷員往往不會對合同中具體的免責條款進行明確説明;或者説得“花好稻好”,承諾“出險就能理賠”;此外,由於無法面對面,解釋説明將大打“折扣”。因此,一旦出險,很容易導致雙方對保險條款産生爭議。
有做過保險代理人的人士透露,這個行業的門檻非常低:“一開始培訓了三天,然後就可以去考試,考60分就及格。”保險業務員本身對保險的具體內容就不是很了解,而且“如果讓客戶聽得太明白,許多人就不會購買”。
許多保險公司還會定期舉行一種叫做聯誼會的客戶活動。短短的兩個小時時間,一番天馬行空的演講,幾份獎品的誘惑,只有最後十幾分鐘的時間留給業務員講解,當然客戶買不買是隨便,可是一旦買了,以後再後悔可就來不及了。這樣形式的有獎銷售式促銷,實際是在打政策的擦邊球。
……
其實,保險業是一個能保障生命尊嚴、傳播愛心的介質,是社會的穩定器,本身應該是個讓人信賴的行業。在日本等保險比較成熟的國家,投保率非常高,每人平均七八張保單。但現在在一些中國保險公司眼中,保險卻單純成了攫取利潤的工具,被消費者質疑和鄙視,又怎麼能讓人尊重?
一些保險公司由於股東的浮躁,經營層的功利乃至一線行銷員對客戶的逐利,不誠信經營損害客戶利益,過於關注行銷忽視服務的行為時有發生。
近期召開的規範財産保險市場秩序專題座談會上,保監會嚴厲指出,有些保險公司不惜採取違法違規手段,惡意開展不正當競爭,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損害了消費者利益。
“買的時候千好萬好,賠的時候千難萬難”,“保險是騙人的”……導致現在有相當一部分人不認可保險,拒絕保險,接到保險公司的電話馬上就挂,不到迫不得已堅決不上保險。
專家認為,有關監管部門對擾亂市場秩序的保險公司要加大查處和打擊力度,嚴格懲處措施。此外,要建立退出機制,對於那些只想攫取利潤、不願意承擔責任的保險公司,就應該堅決讓其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