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護航” 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2012-08-24 11:04     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范樂

  從2002年到2012年的這1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短短一瞬間,但對中國經濟和金融業的改革發展而言,卻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

  從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勝利召開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即將召開之際,中國金融業在近10年內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發展歷程。有關金融統計數據的分析表明,這10年是中國金融業高速成長的10年,是金融改革不斷深化、對外開放不斷加快的10年,同時也是中國金融業堅持科學發展觀、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率先回升、為中國經濟持續穩定較快發展提供強大支援和保駕護航的10年。

  中國金融業創造輝煌成就

  記者選取了幾組金融數據作一對比: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貸款餘額從2002年的13.13萬億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54.8萬億元,在10年間增長了3.17倍;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從2002年的17.1萬億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82.7萬億元,10年間增長了3.84倍;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從2002年的8.69萬億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34.74萬億元,10年間增長了3倍;國家外匯儲備餘額從2002年的2864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31811億美元,10年間增長了10.1倍;證券市場籌資金額從2002年的961.75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6780億元,10年間市場的籌資能力增長約6倍,而且證券市場市價總值從2002年的38329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21.48萬億元,10年間增長了4.6倍;全國保險公司原保費收入從2002年的3053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4339億元,10年間增長了3.7倍。

  與此同時,中國GDP從2002年的102398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471564億元,10年間增長了3.6倍。從2003年至2011年,我國GDP年均增長率達10.7%,而同期全球GDP年均增長率僅為3.9%。顯然,在這10年間,中國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各項存款餘額、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國家外匯儲備餘額、證券市場籌資金額和全國保費收入等多項金融統計數據,大都高於GDP的增長速度。這10年間,中國金融業幾百萬從業大軍,親歷和見證了中國金融業的強勢崛起,以及為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可以説,從2002年至2012年,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金融系統堅持科學發展觀,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金融發展規律運作,使得這10年成為中國金融業高速發展和高速成長的10年,使中國成為世界上金融業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或地區之一,中國金融業的實力已得到大大增強,中國金融業創造了輝煌成就,並將載入史冊。

  金融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

  2002年,中國金融業承前啟後,在1997年至2001年成功化解亞洲金融危機影響的基礎上,2002年2月,黨中央和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了第二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會議強調,加強監管是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金融監管,防範金融風險,保持金融穩定,是順利推進金融改革和發展的基礎,是貫徹執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必要條件,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保證。之後,在2003年4月,中國銀監會成立,專門行使對銀行類金融機構的監督管理權。自此,由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保監會三個監管部門分別監管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的分業監管體制得以完成框架構建。近10年來,在三大金融監管部門的有效監管下,三大金融行業走上了規範、持續穩定的發展軌道,由其共同形成的中國現代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體系得以完善和加快發展。

  第二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必須把銀行辦成現代金融企業,推進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綜合改革是整個金融改革的重點。要把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造成治理結構完善、運作機制健全、經營目標明確、財務狀況良好、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金融企業。具備條件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可改組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條件成熟的可以上市。

  自此,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走上轉變為國有控股上市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之路。從2002年至2010年7月,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工、農、中、建、交5家國有大行相繼完成股份制改革並在境內外資本市場成功上市,這是在進入新世紀之後中國銀行業改革取得的最大進展,在中國銀行業改革開放30年曆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03年年底之前,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各自獲得225億美元國家外匯儲備註資;2005年4月,中國工商銀行獲得15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註資,三大行總計獲得高達600億美元的注資。之後,幾家大行按照財務重組、成立股份公司、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和在境內外進行IPO路演,終於先後完成在海內外資本市場上市。交通銀行于2005年率先在香港上市。建行于2005年10月27日在香港上市,並創造當年資本市場多項紀錄。之後,中行于2006年6月1日和7月5日先後在香港和內地上海市場發行H股、A股並成功上市;工行在2006年10月27日成功實現A+H股同步上市,開創了中國商業銀行A+H股同時同價發行和同步上市模式之先河。

  2007年1月,中央和國務院在京召開第三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正式確定了農業銀行股改的16字方針,即“面向三農、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2008年10月21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實施總體方案》。當時正值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國際金融市場趨於動蕩,但中央按照預定的改革時間表,果斷啟動農行股份制改革,向農行注資1300億元人民幣的等值美元外匯儲備。2010年7月,農行成功實現A+H股同步上市,創造了籌資金額新的歷史紀錄。至此,5家大型國有控股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勝利完成。以此為標誌,國有商業銀行股改這一新世紀初巨大的金融工程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

  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

  自2007年至今,國際金融危機與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此起彼伏、相互影響,世界經濟復蘇非常緩慢,一度也給中國經濟和金融産生了較大的影響。但是,由於中國自2002年以來,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斷深化金融改革,提前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使得中國金融業得以持續安全穩健發展,併為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體中率先復蘇、持續較快增長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保障。

  過去五年,中國政府冷靜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見事早、判斷準、行動快,及時果斷實施“4萬億元投資”所有計劃,成功應對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了經濟社會大局穩定,避免了現代化建設進程出現大的波折,為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明顯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2009年、2010年、2011年及2012年上半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分別為9.6萬億元、7.95萬億元、7.47萬億元和4.86萬億元,這3年半累計新投放人民幣貸款達到34.74萬億元,為中國實體經濟的率先復蘇和持續較快增長提供了強大的支援。

  這幾年由於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提供了鉅額的信貸支援,金融服務不斷改善,使得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如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及2012年上半年,我國GDP分別保持了9%、8.7%、10.3%、9.2%和7.8%的增長速度,這5年的年平均增速達到約9%。中國經濟的持續較快增長同時成為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的“第一大引擎”。

  近年來,中國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和完成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金融改革,金融業取得了新的歷史性進步。由於深入推進金融機構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改革,金融業綜合實力和抗風險能力顯著提升。2012年6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産為125萬億元,比2006年末增長162%;2011年末,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2.7%,比2006年末提高5.4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為1%,比2006年末下降6.1個百分點。中國穩步推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和利率市場化改革,人民幣國際地位明顯提升。我國與14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總額為1.3萬億多元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金額達到2.6萬億元。中國加強和改善了金融宏觀調控,正確把握方向、力度和節奏,較好地處理了支援經濟發展、控制通貨膨脹與防範金融風險的關係,有力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今年年初召開的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對新時期的金融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下,中國金融業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牢牢把握髮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從多方面採取措施,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要堅守住防範區域性和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抓住有利時機,積極應對挑戰,對外要防範國際金融危機演化可能産生的金融市場風險,對內要儘快化解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清理、民間借貸資金鏈斷裂、房地産調控過程中可能産生的金融風險,為未來中國經濟的安全穩定、持續較快發展提供強大的金融支援和良好的金融環境。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