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16日發佈的數據顯示,7月當月,我國非金融領域實際使用外資(FDI)金額75.8億美元,同比下降8.7%,1至7月,我國吸收外資累計666.7億美元,同比下降3.6%。自去年11月以來,我國吸收外資已經連續下降8個月(僅5月實現0.05%的增長)。另一方面,對外投資增勢依然迅猛。商務部同天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我國累計實現非金融領域對外直接投資(O D I)422.2億美元,同比增長52.8%。
“國際和國內兩個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是目前外資暫時出現回落的原因。”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16日表示,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增長放緩,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加強,歐洲債務危機尚沒有妥善解決方案,國際金融市場較為動蕩,美國政府推出“選擇美國”等計劃,鼓勵投資實體經濟。另外,印度、巴西、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國家成為跨國公司戰略佈局新的熱點。從國內來看,土地供應偏緊,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國內市場需求還沒有完全釋放,使我國吸收外資的競爭優勢有所弱化。
在對外投資方面,沈丹陽介紹説,今年前7個月,我國企業對拉丁美洲、非洲和北美洲的投資高速增長,並且對外投資更多流向了商務服務業、採礦業、批發零售業、製造業這四個領域。他表示,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一方面是國家大力推動企業“走出去”的系列政策措施效應顯現,另一方面,在當前全球經濟出現調整的狀況下,中國企業面臨一個好的市場機會,企業的競爭力與開拓國際化市場的意識也都在提高。
隨著FD I流入的持續放緩和流出的迅猛增長,我國資本流動長期以來的“多入少出”的格局正在出現逆轉跡象。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前公佈的我國國際收支狀況顯示,今年上半年,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203億美元,跨境資本流動開始出現雙向變化,去年四季度、今年一季度、今年二季度資本和金融項目分別為逆差480億美元,順差511億美元,逆差714億美元。而此前,從1990年至2010年,中國已經保持長達近20年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
商務部研究院院長霍建國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今年以來吸收外資的形勢一直比較嚴峻,7月份全球經濟壓力進一步加大進而增大了中國經濟下行的風險,原來預計是7月底8月初會有所回暖,但是現在看來,外貿和外資都比預期的還要差。
他指出,當前仍需要採取積極措施以保持吸收外資的穩定增長,如果連基本的增長都無法保證的話,可能對整體的宏觀經濟構成威脅,因為我國現在對外向型經濟的依存度依然較高,外資佔GDP比重約為30%,出口中的約一半也是外資貢獻的。“不必採取過大的刺激政策,例如稅收差異、地方補貼等。關鍵在於整體開放的領域要有所突破,構建公平競爭的環境,通過改革構建空間。”
霍建國還指出,對外投資的風險在於當前我國仍然缺少一個可以駕馭投資主體、控制投資風險、保證回報率的機制,在這樣的機制缺失的背景下對外投資的持續高速增長未必是好事。
“今天我們看到我國的對外投資增速已經明顯快於吸收外資的增速,産生了資本凈流出的過程。目前來看還沒有太大風險,但長期保持這麼大的不平衡也是不可持續的,長期下去勢必會産生大量資金外流,不利於資本項目的平衡也不利於實體經濟的發展。”霍建國説,“短時間落差存在是可以的,我認為,對外投資保持在平均20%的增速,吸收外資保持在5%至10%的平穩增速,就是一個更加科學更加可持續的格局了。”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投資增速大於引資增速這樣的趨勢變化,事實上從“十一五”時期就開始顯現了,而且會繼續下去。“十一五”期間我國的FD I平均增速是9 .6%.OD I平均增速是40.8%。2011年以來,這樣的趨勢依然在延續。直至今年前七個月,我們看到對外投資增長了52.8%,是個超高的速度,而吸收外資則下降了3.6%。這也反映出按照“十二五”計劃的判斷,中國到了一個“進口和出口並舉,吸收外資與對外投資並重”的階段。
國家外匯管理局相關負責人日前表示,總體看,只要國內外不發生重大突發事件,全年我國國際收支仍有望實現基本平衡。即使出現資本凈流出,也是可以承受的,符合國家一直倡導的藏匯於民的政策目標,仍屬於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