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充分説明這次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遠遠超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0年新經濟泡沫破滅的影響。”交行研究部劉能華博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不過,從6月份當月的數據來看,情況正在發生改善。6月份,出口同比下降21.4%,降幅比5月份收窄了5個百分點;進口同比下降13.2%,降幅更比5月份大幅收窄了12個百分點,超出此前市場普遍預期的20.4%;此外,82.5億美元的順差也大幅低於市場預期。
對於下半年我國外貿形勢,業內專家儘管觀點仍有分歧,樂觀者認為“出口將在年底走出同比負增長狀態”,謹慎者則認為“出口同比跌幅顯著收窄的可能性較小”,但幾乎都認同“下半年好于上半年,跌幅將逐步收窄”的看法。當然,這主要基於對國際經濟復蘇的預判,以及國家擴大內需、穩定外需政策效應的逐步顯現。
對於世界經濟,目前已有一些指標顯示出好轉的跡象。如國際經合組織綜合領先指標連續22個月下降之後,目前已經連續2個月上升,表明發達經濟體當前的經濟衰退已經觸底,或減速放緩。而一向被市場視為國際貿易領先指標的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BDI),6月份創下8個月新高,開始進入上升通道。從全球範圍看,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服務業指數以及消費者信心指數等各項經濟先行指標等紛紛保持上升態勢,IMF最近也將明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上調至2.5%。對此,劉能華表示,隨著世界經濟的好轉,可以認為中國出口下降的底部基本形成。從不久前公佈的國內PMI指數或許也能初見端倪,其中的PMI出口定單指數回升至51.40,持續8個月上升,而且連續2個月在50臨界值上方,預示出口狀況有所好轉。
在進一步穩定外需方面,國務院常務會議5月底研究確定了6項政策措施,在完善出口信用保險和出口稅收政策,改善企業貿易融資條件,改進對企業通關、檢驗檢疫、外匯、金融等各項政策的便利化服務方面作了大量努力。這些政策措施的效應將在下半年逐步顯現。
事實上,雖然我國當前進出口總量依然在負增長,但負增長速度低於全球,且我國産品在國際市場的份額仍在上升。日本海關數據顯示,1月至5月,中國依然是日本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對日本出口467.2億美元,下降18.4%,佔日本進口總額的22.3%,提高3.6個百分點。
由於我國出口的復蘇主要取決於歐美經濟築底成功,因此在當前房貸違約率仍進一步攀升,財政赤字暴增,住房市場疲軟,就業市場低迷的情況下,發達國家經濟復蘇的道路依然風險重重,這無疑將給我國下半年出口走向復蘇增添不確定因素,但整體上將實現振蕩上行態勢。
不過,也有專家提出更為積極的看法,認為不應坐等國外經濟形勢好轉,而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出口需求。在前不久召開的全球智庫峰會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前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表示,現階段政府和企業可以在很多方面有所作為,創造出口需求。比如,通過擴大對外經濟援助貸款來拉動工程設備、原材料和勞動力的出口;通過擴大海外能源資源的投資來帶動出口;通過到海外投資設廠,發展加工貿易,帶動零部件、原材料的出口;通過對海外中國商品進口經營商的流動資金貸款來拉動出口等。
從進口來看,形勢似乎更為有利。目前政府的大量投資,配合商業銀行天量信貸投放以及固定資産投資的快速增長,工業增加值的持續上升,無疑將帶動大宗商品的進口。來自海關的數據也表明,不考慮價格因素,6月份當月我國原油、鐵礦砂及其精礦、初級形狀塑膠、鋼材的進口,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4.08%、38.23%、44.10%、29.37%,延續了前幾個月快速增長的態勢。劉能華分析表示,由於上半年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規模較大,下半年投資較快增長有望延續,工業增加值增速進一步加快,我國對大宗商品、工業設備的需求也將延續。因此,他認為進口將早于出口企穩。來自萬事達卡國際組織的研究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中國居民預防性儲蓄比例已由去年下半年的58%下降至50%,表明國內消費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同時6月份PMI進口指數49.90,距離50臨界值一步之遙,意味著進口也將持續好轉。
“如果歐美經濟築底成功,我國出口有望隨之復蘇,並在年底走出同比負增長狀態;如果國內投資、消費較快增速能夠維持,前期積累的大量産能充分消化,進口有望加快走出低谷。”劉能華對下半年外貿運作趨勢作出較樂觀的總體判斷,“不過,由於上半年大幅負增長已成事實,下半年即使降幅放緩,全年進口、出口負增長的狀況也恐難扭轉”。(謝利)
聲明: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