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7個多月,銀行股再次遭遇各路機構大舉做空。
4月23日,A股銀行板塊整體大跌3.1%,此輪反彈的領頭羊民生銀行,更是下跌4.69%。此前,在港上市的農行、中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H股,均遭到黑石、瑞銀、大摩等國際投行的密集減持。H股對A股已從溢價轉為折價,進而對銀行股A股形成向下拉動效應。
銀行股遭遇做空,當屬外資為新一輪做空中資藍籌股、為其股指淡倉獲利造勢。因為銀行股在A股和H股市場,都是權重股,其走勢也最能與經濟走勢捆綁,在經濟增長下行壓力有所加劇之際,最容易找到對其做空的理由,並成為外資投行率先發難的對象;銀行股大跌,在造成股指暴跌的同時,也最容易造成市場恐慌,加劇投資者的悲觀預期。而機構選擇在4月23日做空A股銀行股,無非是這一天,匯豐銀行公佈的4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預覽指數為50.5%,較3月大幅減少1.1個百分點,創兩個月來最低。
匯豐PMI預覽指數成為做空導火索,是因為在機構看來,這一偏冷的經濟數據,似乎佐證了他們對中國經濟復蘇動能趨弱的判斷,也正中了其做空中國市場的下懷。此前公佈的3月份出口數據令人失望,而一季度經濟增長7.7%,增速低於經濟學家預計的8%,這些都強化了機構特別是外資機構看空中國市場的“信心”。與看空相伴隨的,是截至3月末在美上市的最大中國ETF———安碩富時中國25指數基金的做空頭寸大幅增長至4860萬股,創2007年6月以來的最高水準。這表明,外資做空的籌碼,早已備足。
不過,令人困惑的是,在外資投行“抱團”唱空中國,在海外投行大舉做空銀行股的同時,卻有越來越多的境外資金試圖通過多種渠道進入國內證券市場。國家外匯管理局最新數據顯示,3月份新批11家QFII,涉及投資額度9.1億美元。截至3月底,共有197家QFII,獲批投資總額為417.45億美元。3月份,QFII新開賬戶26個,創8年以來新高。與此同時,2000億元RQFII目前已重啟審核,新一隻RQFII産品———易方達人民幣中國內地純債基金正式獲香港監管機構批復。
有人將此次外資做空,視為是一些海外機構確實不看好中國經濟前景,擔心銀行股資産品質,故大舉拋售中國股票。但更多人認為,這是海外資金再次施展其先唱空、再抄底的慣用伎倆。理由很簡單,此次外資機構看空中資銀行股的理由依舊是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風險、息差收窄、理財業務受整頓等老調;看空者也依舊是一些老面孔,比如瑞銀、大摩等。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有隱憂,影子銀行的整頓和息差收窄也會影響銀行業績,這是事實。但人們必須看到,目前監管層已採取措施,封頂平臺貸總量,平臺貸並無失控風險;理財業務發展過程中的風險點,也正在被一一堵塞;息差收窄,更不是現在才出現的問題,商業銀行早已採取各種對策加以應對。過分強調這些風險,不能不説是一些機構的別有用心。
至於中國經濟增速在今年一季度放緩,更不值得大驚小怪。一方面,7.7%的季度增速仍高於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制定的全年經濟增長7.5%的預期目標;另一方面,7.7%的經濟增速,也是我國為追求有品質和有效益的增長,在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及增強環保意識之間尋找到的平衡點,是主動放緩。人們已經注意到,在日前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中方代表在介紹中國經濟形勢時明確表示,“中國結構調整已取得明顯成效”。這意味著什麼?
其實,外資此番做空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去年9月5日外資做空民生銀行等H股銀行股,人們記憶猶新;此前的20多年間,每當中國經濟發展遇到暫時困難,國際投行的唱衰聲都會不絕於耳,做空銀行股或中資概念股,更是毫不手軟。
不過,讓外資失望的是,每一次做空的圖謀都難獲成功。原因是,每當中國經濟發展遭遇瓶頸,都會迎來一場深刻變革,給中國經濟賦予新的增長動力,比如加入WTO、國企改革、房地産改革和金融改革等。新一屆領導班子執政以來,推進重點領域改革、釋放改革紅利、重建經濟增長動力,不僅成為共識,也正在付諸行動。因此,此次外資唱衰中國經濟,在跨境資金自由流動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外資仍缺乏可以做空中國股市的有效渠道前,最終仍難逃失敗命運。(徐紹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