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國改造IMF不容易 G20峰會是一個起點
2009-04-02 14:46 來源:人民網-經濟頻道 編輯:肖燕
據英國《金融時報》最新報道,G20峰會召開在即,二十國代表團懷著各自的期待抵達倫敦。從全球經濟刺激計劃,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到改善金融監管,整個世界都在關注佔全球GDP近90%的G20成員將在哪些問題上達成共識?此次G20峰會上一個熱點話題,明顯與中國聯繫在一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改革。峰會前夕,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和副總理王岐山分別在央行網站和《泰晤士報》撰文,呼籲改革IMF,並推動IMF在世界經濟中獲得更大作用。中國此言一齣,立刻引發全球範圍的熱烈討論,新興市場國家對此普遍支援,而歐美決策者則出言謹慎。
在隨佈雷頓森林體系誕生的兩大機構——世界銀行和IMF之間,中國同世行合作較多,同IMF的關係則相對疏遠。此次,中國決策者對IMF表達的興趣和期望前所未有,王岐山表示中國除了要求增加對IMF帶表決權的出資外,還願意買入IMF債券,以擴大IMF資金池。周小川甚至進一步希望通過IMF及其管理的特別提款權(SDR)的轉型,以SDR取代美元作為世界的主要貨幣。
但現實中的IMF和中國期望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首先,今天的IMF是一個“先天不足”的國際組織——IMF成立60多年來發揮的實際作用非常有限,並且近十年來進一步被邊緣化。1945年,IMF成立時,人們對其設想是保證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匯率平價制度的穩定,即在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佈雷頓森林體系中,扮演匯率穩定者角色。然而IMF的存在並未防止美元同黃金,西方主要貨幣同美元間的固定兌換率在上世紀70年代瓦解。IMF此後逐漸轉型為“救火隊長”——為發生金融危機的成員國提供緊急援助。但IMF在撥出援助貸款的同時,通常對成員國提出附帶的經濟改革條件。在1997/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韓國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就對IMF“貸款+藥方”的做法非常不滿。此後,很多亞洲國家都吸取教訓增加外匯儲備,避免被迫求助於IMF。
其次,IMF內部成員國份額和決策權分配的不對稱,長期以來限制了IMF作用的發揮。發達國家一直在IMF份額和投票權中佔主導地位(美國和西歐合計份額超過50%),對決策有決定性影響,而發展中國家在IMF的代表性嚴重不足,如中國的代表權在2007年增加後也僅為3.67%,此前長期不到3%。代表權的不對稱也影響了IMF對成員國的監督的公平尺度。IMF一直強調對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監督,但卻對在全球經濟和金融穩定中具有系統性影響的發達國家,尤其是對金融中心和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監督不力,對離岸金融中心、稅收天堂、對衝基金等國際金融市場新的不穩定因素,沒有實施有效監管。而主導IMF決策的發達國家基於其成熟市場機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政策建議,難免受到抵制。
再次,以IMF現有的財力,還難以承擔重構國際貨幣體系的大任。雖然,IMF擁有的總份額超過3000億美元(其中包括折合2135億美元的SDR),但與今天國際金融市場的規模和此次金融危機的範圍相比,都顯不足。1945年,IMF成立時,其基金規模大致相當於全球貿易額的40%,今天這一比例已經降至不到3%。僅去年對冰島、烏克蘭、拉脫維亞等陷入匯率危機的歐洲國家的緊急援助,IMF就耗資近500多億美元,這些貸款顯然無法在短期內回收。日前,有報道稱IMF正考慮出售400多噸黃金儲備,以增加可用資金,進一步折射出該組織的資金困境。即使,像中國這樣的國家願意支援IMF發債融資(IMF歷史上還沒有發行過債券),其償付能力也是一個難以回避的問題。
目前條件下,中國想改造IMF機構內部複雜的利益格局,爭取到與經濟實力相稱的話語權,同時確保權利與義務平衡和對IMF出資資金安全的原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中必然包括大量艱苦的談判,和同歐美大國間的利益博弈,這些目標,G20峰會只是一個起點,而不是終點。相比駕馭IMF複雜的決策程式,短期之內,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更有助於實現中國改造國際貨幣體系的目標。近期,中國央行連續同馬來西亞、印尼、阿根廷等六國央行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即是一個積極信號。此外,推動人民幣在貿易結算中的使用,逐步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範圍,推動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也是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必由之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