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中國公司海外並購要過公關“統考”

2009-04-01 13:49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肖燕
  “如果這個時候不能有所作為,我們將失去站上國際礦業競爭舞臺的機會。”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的這一觀點,如今已經成為眾多國內龍頭企業的共識。

    於是乎,有了中鋼集團收購Midwest公司,中金嶺南認購澳PEM公司50.1%股權,武鋼收購澳CentreMetals公司南澳大利亞州鐵礦石項目50%權益,中鋁195億美元注資力拓,五礦有色收購全球第二大鋅礦開採商OZ Minerals。在商品牛市中飽受資源商盤剝的國內鋼鐵、有色金屬企業幾乎傾巢而出,向被資金鏈勒緊了咽喉的礦業巨頭伸出了援手。

    如果將這一系列並購案按照時間順序羅列出來的話,不難發現,中國企業海外淘金的成本似乎越來越低。

    作為中國企業利用惡意競爭成功並購的第一例,2008年9月,中鋼以每股6.38澳元的價格全面現金要約報價獲得Midwest公司98.52%的股權。然而,業內對這筆交易的評價卻並不高,從同板塊個股表現來看,每股6.38澳元的收購價格著實算得上是個天價了,要知道Midwest公司2006年的股價還不到0.5澳元。而中鋁對力拓在2008年初的第一次投資也備受爭議,140.5億美元的總投資曾一度出現超過70%的浮虧。

    反觀最近幾筆收購案,中色股份(000758)以每股0.65澳元的價格認購TZN公司1550萬股,相比TZN公司2009年3月26日收盤價格0.455澳元/股,收購溢價僅43%。而剛剛獲得澳政府審批通過的華菱入股FMG並購案,華菱的每股收購成本在2.37澳元,相比FMG停牌前2.83澳元的股價,還有16%的下浮。

    在邁過海外並購的高溢價門檻後,另一道難題也擺在了中國企業面前,那就是如何應對來自收購標的政府及股東的阻力。

    3月份,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核委員會(FIRB)一度壓下了4起中資企業的對澳並購案,五礦對OZ公司的收購則直接遭到澳財長的否決。業內人士表示,西方對中國企業的並購“大合唱”主要有兩方面顧慮:其一,擔心中資企業海外並購的背後有著中國政府的意志,而這有可能破壞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的市場定價模式;其二,礦業大國擔心國家的“財富來源”被外國政府買走。以澳大利亞為例,2008年, 採礦業的産值約佔澳大利亞GDP的7.7%,儘管貢獻相對較小,但礦産資源出口卻佔到整個商品出口的74%左右。

    來自被收購企業股東方面的壓力也將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近日,有消息稱,必和必拓(BHP)已獲得股東支援,準備重啟對力拓的全面收購。雖然,自去年12月放棄對力拓660億美元的惡意收購計劃後,BHP至少在12個月內不能提出新的全面收購方案,但BHP的動作依然為中鋁注資力拓增加了新的變數。

    要知道,必和必拓和力拓有7成的股東是重合的,如何説服這些股東與中鋁的合作方案更優則是對中鋁及力拓管理層的一大考驗。

    如果説,收購價格的高低體現了企業對收購時點的把握能力,而收購最終能否成功則取決於企業的公關能力。這其中包括了對本國、收購標的國政府,被收購公司股東,媒體等多方面的遊説。在海外輿論中樹立一個怎樣的中資企業形象,不僅是對海外投資企業的考驗,同樣也是它們肩負的歷史責任。 (李若馨)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