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 關于我們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論壇 | 博客
官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關于論壇 | 最新播報 | 視頻·直播 | 重要發布 | 重要講話 | 人物訪談 | 嘉賓風採 | 論壇花絮 | 評論反應
中國臺灣網專稿 | 主題論壇 | 論壇城市 | 現場圖片 | 背景資料 | 關注海西 | 閩臺交流 | BBS | VIP | 第四屆 | 第三屆 第二屆 第一屆
  海峽論壇官方網站 -- 人物訪談·第五屆

公益慈善一線牽 兩岸共譜真善美

時間:2013-06-15 20:01   來源:海峽之聲網

  (海峽之聲 6月15日專電 記者尚宇軒)6月15日,第五屆海峽論壇之“兩岸公益論壇”在廈門開幕,來自海峽兩岸的眾多慈善公益機構、志工代表近300人參與盛會,就兩岸之間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的現狀、未來合作發展、彼此的經驗與心得等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互動,將來自兩岸民間的愛與溫暖相互連結,同時也為未來兩岸間公益慈善更廣闊和深入的互動勾勒願景。

  趙怡:媒體公益功不可沒

  作為臺灣公益機構代表、臺灣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趙怡表示,兩岸間慈善事業的互動,這是中華民族的情感相互融合的表現。而在兩岸間倡導慈善公益,媒體的作用非常巨大。他例舉臺灣東森慈善機構,說明了這一觀點。他說,媒體本身就是推動社會公益的重要動力。“過去東森的記者跑到臺灣的離島蘭嶼,發現蘭嶼是沒有面包吃的,因為沒有面包店,小朋友想吃面包。記者把這個有趣又讓人有點憂心的故事播報出來以後,臺灣的面粉廠捐面粉、大飯店捐贈廚師的時間和人力,統統大軍開到蘭嶼,教媽媽們去做面包。此後,蘭嶼的媽媽們會做面包了,孩子們有面包吃了。”除了媒體公益之外,趙怡還借他母親的一番話,表達了自己對于兩岸之間的互動、特別是社會公益慈善的互動的看法。他說,這也是臺灣參加這次論壇的主要動機之一——“我母親是一位90多歲的長輩,從西安來到臺灣,她說,過去40年代,200萬大陸人來到臺灣幫助臺灣建設,80年代臺商回到大陸,助力大陸經濟騰飛,現在大陸強大了,又出臺一係列惠臺政策幫助臺灣能夠一起成長,同樣是中國人,今天你幫我,明天我幫你。”“我們在這個時候,把臺灣公益方面的成就拿到大陸來,和大陸分享成功的經驗,這也是臺灣接受大陸幫助時給予回報的措施。我們可以更加敞開胸襟、更加自信地行走在祖國的山河之間。”

  唐峰正:輪椅上的小飛俠

  唐峰正有這樣的頭銜: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他在臺灣創辦通用設計品牌,舉辦了八次“通用設計獎”。你或許不知道這個“通用”的含義是什麼——通過設計,將健全人和身障人的界限打通,讓各個族群都可以自由地移動和使用物品。因為對于身障人士來說,“自由移動”是一件需要更多付出的事情,甚至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這樣的理念之所以出自唐峰正,原因很簡單——他是一位出生時就罹患小兒麻痹而只能坐在輪椅上的身障人士。而他被稱為“小飛俠”,也是因為他坐著輪椅在臺北的街頭為了公益事業而奔走。“每個人的生命都很有故事,我是從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變成現在什麼都有。我們雖然是殘疾人,可是不會因為是殘疾人就認為我們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我現在推動的通用設計,不單單是為自己,也是為老人、受傷的人等等提供便利。”唐董說這段話的時候淡然而誠懇。參加這次兩岸公益論壇,唐峰正有著自己的期許:“大陸可以參照之前臺灣的一些關于照顧弱勢群體、殘障人士、高齡長者等等的做法,並且這些公益的策略我們可以一起來討論,這是兩岸公益最重要的互動之一。通過兩岸公益論壇,我們可以把這幾年好的設計與理念相互分享與交流。我也希望通過論壇,把通用設計帶到大陸,未來兩三年,兩岸可以共同舉辦通用設計獎。”

  朱鳳芝、陳碧涵:“民意代表”說觀點

  這次兩岸公益論壇,不僅僅有公益慈善界的人士參加,還有幾位熱心兩岸公益的臺灣立法機構的民意代表,她們在論壇中,也就各種大家關心的熱點問題各抒己見,交流看法,使得這次論壇的各種聲音相互激蕩、更顯多彩。

  朱鳳芝是中華電信大陸公司的董事長,同時也是海峽兩岸民意交流基金會秘書長。她說,光有愛心還不夠,要通過立法,將愛心充分地保護起來。“有愛心,這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但是光有愛心還不夠,怎麼樣把它發揮出來很重要。我們通過了一個《志願服務法》,你光有愛心還不行,要經過專業的訓練。有了證照,再開始志工的工作。”同時,她也對大陸的社會慈善事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大陸目前我覺得已經做的很好了,有很多善心人士的報道見諸報端。我在看電視的時候也會看到很多人都會伸出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有一個小孩得了病,家里沒錢醫治,醫院就免費為她治療。所以我覺得大陸這邊做的很好,也很讓人感動的。”

  與朱鳳芝的感動不同,同是民意代表的陳碧涵,則顯得更冷靜。她說,“公益論壇很有意義。臺灣在某些方面是有經驗的,這樣的經驗和優勢在于係統性和計劃性,所以當有需求的時候,每個人的力量會做最好的平均值。”而對于大陸的經濟發展與公益現狀,陳碧涵的言語中透露著與有榮焉的情感。“現在大陸經濟的崛起,力量是很強大。如果我們能把社會的力量和所有的愛心同步一起卷動起來的話,國家的發展會更強大。經濟的強大是為了滿足我們生活的幸福感,幸福感來自于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愛心。”

  社會公益慈善,牽動著全體社會成員的情感,不論是在大陸還是臺灣,中華民族“人溺己溺”的同理心、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互助有愛的情感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通過社會公益慈善,書寫中華民族真善美的品格,這是兩岸民眾樸實而真切的情感連結。正如國臺辦副主任葉克東在本次公益論壇上所說:“近年來,兩岸公益交流日益活躍、往來日益頻繁,臺灣眾多的公益機構和團體經常奔走于兩岸,發揚了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良傳統,傳遞了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和同胞情誼。為兩岸各界的大交流增添的新的動力、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推動社會和諧進步、以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完) 


分享到:
編輯: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