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論壇官方網站 -- 評論反應第一屆

連錦添:海峽論壇的魅力

時間:2009-05-19 10:49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備受關注的海峽論壇在5月15日拉開了帷幕,來自臺灣各界別和各縣市的8000多人,以及來自臺、澎、金、馬地區的20多個新聞機構將參與和記錄這場兩岸開展民間交流30多年來最大的盛會。《人民日報》高級編輯連錦添昨天發表評論文章,從個人的角度闡述了海峽論壇的魅力,全文摘錄如下: 
<P>  不曾想到,一個看似枯燥的論壇,經精心準備,端出了如此豐盛的套餐。“海峽論壇” 20來場大型活動,有論有“談”,既可發表高見,也可洽談生意,還能懇親交友,看戲旅遊,尋根進香,比武健身……查族譜的、踩高蹺的、玩高甲皮影的,各得其所,所有活動由兩岸同胞共同參與,雙向互動。一時間,臺島來客,閩地鄉音,融和的氣氛令人沉醉。</P>
<P>  海峽論壇最大的魅力,在於其民間性。約八千名臺灣鄉親的到來十分引人注目,其中不乏中南部的民眾,帶有草根性。閩臺之間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臺灣同胞80%的祖籍地在福建。記得有首歌唱道:“唐山過臺灣,無半點錢;煞猛打拼,耕山耕田;咬姜啜醋幾十年,毋使埋怨……”説的就是先民從福建遷臺,篳路藍縷開山造路的情景。兩岸淵源非常深厚,但現實的交流卻留有空白,在臺胞赴大陸絡繹于途的同時,島內許多基層民眾(包括綠營支援者),卻從未到過對岸的福建,隔海相望,心裏多少有些疏離,為什麼?就因人為阻隔。最近海峽水暖,三通實現,諸多歷史線頭重新連接上了,氛圍形成了,這次不少臺灣客人終於第一次踏上祖地。過程中有些小插曲,綠營對之故意“抹紅”,民進黨主席下令,該黨公職人員一律不得參會,自我阻斷了一次很自然的對話機會。</P>
<P>  但“禁足令”捆不住人們“試水”海峽西岸的腳步。臺灣來客踏上“春雷打過,野火燒過,祖先耕過”的閩地,親身體驗濃濃鄉情,生澀和隔膜頃刻煙消,親眼看到海峽彼岸的變化,紛紛感嘆不虛此行。有的説,眼見為實,兩岸都看,才不會偏聽偏信,今後要常來常往。再者,以往兩岸各種交流的推進,是通過政黨平臺和兩會協商主渠道,這次島內各界別、民間團體的基層代表直接參與其中,在論壇上表達見解,不同聲音有了碰撞交集。基層業界和民眾意見的通達,將使兩岸的政策更契合實際,受益的還是民眾。</P>
<P>  論壇的要旨還在於“論”,兩岸嘉賓的話題自然聚焦海西。政策上如何先行先試?兩岸産業如何對接?大家共勉“愛拼才會贏”、敢為天下先!事實上,閩臺僅一水之隔,中有島嶼作跳板,形成唇齒相依的經濟區和“共同生活圈”,客觀條件具備,但由於長期地處“前線”,後又遇臺海局勢動蕩,發展受到一定制約。現在新機遇來了,海西建設已提升至戰略高度,當諸多潛在優勢發揮出來,會對臺灣産生“磁吸”效應。臺灣海峽這一帶和平發展,衍生一個“共生”的經濟區,將不是空想。</P>
<P>  海峽論壇的會標,是一個擬人化設計的草書“海”字,代表海峽、海西,取形于漢代畫像磚“兩人對坐論道”,寓意傳承善於交流的傳統美德。海峽論壇的舉辦,表明兩岸交流合作正深化到社會生活層面,向民間層次紮根。走過曲折,在兩岸新局下,兩岸民間一起來找回共同的文化感覺,有助心靈的復歸與互信的重建。一時今夕會,萬里故鄉情。通過海峽盛會,讓我們繫上斷線的風箏,修復遠航的風帆,給鄉情安家,讓情緣生根,為臺海集思,攜手建設海峽兩岸的共同家園。</P>
分享到:
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