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斬料”,是一個生猛靈動的廣州方言詞。“料”,指的是燒烤與鹵制的肉類;“斬”,其實就是“零購”,但這有如包公怒吼的一聲“斬”,卻形象地凸顯出案板師傅手起刀落的大俠豪情!
專營“斬料”制品的燒味店永遠火爆,下班時分更可看到顧客排隊“待斬”的長龍,燒鵝、燒鴨、燒乳鴿、燒乳豬、燒枚叉、燒排骨等數十個品種可以兩、三個鐘頭沽清。諸般名目,以皮脆、骨軟、肉滑的燒鵝為個中上品,粵諺有雲:廣東三件寶───燒鵝、荔枝、涼茶鋪!由此可見老廣州對燒鵝那份不可言傳的深厚情結。
廿多年前,我還是文學“初哥”,曾隨師兄們深入廣州老城區西華路,採訪首創學生廉價早餐的著名個體戶容志仁。容媽媽盛情留我們吃頓家常便飯,主菜便是一大碟紅光閃耀的燒鵝。燒鵝落肚,燃起創作熱情,我一鼓作氣寫成報告文學《春風送暖入屠蘇》。
據某位名老中醫的一家之言:吃燒鵝有益健康,最大的原因是鵝一定要放養,在走動中積聚起豐富的蛋白質,再以炭火適度燒制,既美味又安全,從而成為“斬料”的首選。
不曉得這說法是否有道理,反正,“粵方言圈”中,許多食肆特以燒鵝為招牌菜招徠客人。但其中又有講究。
驅車到新會古井去品嘗當地的“馳名燒鵝”,上桌之際,已是冰涼,皮軟塌、膏硬結,而燒鵝一定要熱食,熱增三分香,放冷了口感必膩。到花都、順德、東莞、深圳,當然也須領略在本地叫得響的燒鵝,總覺得不如廣州的地道。看看菜牌,再掂量一下錢包:四鄉的燒鵝無一不比廣州大城貴,香港更貴得離譜。
所謂“月是故鄉明”,遍布廣州大街小巷的燒鵝飯是如此地具備吸引力,事關廣州老城區的燒鵝平靚正,外脆里嫩,味道好得要命……
廣州老城區的酒樓為了照顧老街坊的傳統口味,不輕易賣弄新菜。近日發現西華路靠近光復路段新開的一家酒家也不例外,新張之日就亮出秘制平價燒鵝,引得客流如潮:周一至周五,半只才38元,靚鵝被優質炭火燒得皮光甘潤、肉嫩汁多、骨軟入味,鵝香濃鬱……街坊嘖嘖稱讚:“酒樓啵,街邊檔口“斬料”都唔止呢個價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