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最悠久的戲院
在上世紀初,戲院在廣州盛極一時,當時珠江兩岸先後就曾出現過五間戲院,但能留存至今的只有位于長堤大馬路的海珠大戲院,它應屬目前廣州字號最老的戲院。
海珠大戲院建于1902年,它的前身叫同慶戲院,創建于1902年,光緒三十年(1904年),改名為海珠戲院。1926年戲院改建,其獨具匠心的建築風格在當時來說非常有特色,戲院中央頂部是一個倒“鍋形”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擁有三層樓的觀眾廳,設有座位1900多個,其容量為當時廣州之冠。戲院裝飾也很有特點,由著名嶺南派畫家關山月先生題寫的“海珠大戲院”五個剛柔文字為主題,更顯老字號的非凡氣勢。
海珠大戲院以其規模和建築特色在當時名揚省港澳,獲得“海珠院霸”之稱。民國年間,粵劇名藝人白駒榮、馬師曾、薛覺先、廖俠懷、何非凡等都在此演出過首本戲。1978年,海珠大戲院還由原來的專演粵劇劇場增開了電影放映項目,使其娛樂功能更全面。
歷史最悠久的艇仔粥
說起艇仔粥老廣州沒有一個不知道,在以前每到晚上就會有成堆成堆的人往珠江上的船上鑽,為的就是這碗粥。然而你又是否知道廣州歷史最悠久的、最著名的艇仔粥現在在哪里?
在芳村區,它的名字叫“滿記”。每天傍晚老板就會開門營業直至淩晨才收檔。每晚這里都人丁興旺,不少人更是慕名驅車前往。
“滿記”艇仔粥歷史已經超過20年,最開始的時候老板擁有一艘大木船,吃粥必須上船,用老板的話說:“一邊看江景一邊吃粥才是最正宗的。”後來因為環保原因,“滿記”艇仔粥從水上搬到了陸地,在附近陸居路路邊找了個臨時鋪位,每晚十一點後才出來營業,但追捧者依然成群結隊,經常沒位。去年,芳村區整治區容區貌,以臨時檔鋪經營的“滿記”被迫停止營業。不過,隨著芳村酒吧街的開業,馳名的“滿記”在隧道口附近的一個固定檔位“安營扎寨”,做起了室內經營。現在,“滿記”生意好得不得了,名聲遠播南海、佛山。
要問“滿記”艇仔粥為何歷久不衰?原因只有一個:出品好,價格便宜。“滿記”艇仔粥口感地道,用料近10種,包括了魚片、炸豬皮、叉燒、花生、柴魚、魚腐、雞蛋花……而價格只賣3元/碗。
最早出名的大排擋
廣州的大排檔其實都是“舶來品”,學香港的。不知你是否知道廣州最早出名的大排檔是哪家,告訴你也無妨,它就是坐落于長堤大馬路的“勝記”。
說到“勝記”幾乎沒有一個廣州人不知道的,這里的老板溫萬年跟共和國同齡,雖然年歲已高,但每天仍打點酒樓的事務,他的座右銘是“開酒樓這行力不到不為財”。
據了解,1983年“勝記”剛剛在珠江邊開張的時候,只用竹料搭了個棚架,設施非常簡陋,每天早上只煲一大鍋粥,飯市的菜色非常單調。但隨著市民的逐漸熱寵,“勝記”生意就越做越紅火,菜式幾翻新,這里的白切雞、燒乳鴿吸引了不計其數的食客。
現在,長堤“勝記”已經從開始的棚架式經營轉為入室經營,成了廣州市有名的酒家,店內的裝修在廣州也算得上中檔水平了,地道的粵菜始終是它攬客的招牌。沙姜雞、鍋仔粉絲、肉蟹煲、美極鵝腸、美極海豹蛇等都讓客人食指大動。
最早的西餐廳
講起太平館西餐廳,不少上了年紀的老廣州一定不會陌生,因為他們童年時最大的願望就是讓大人帶自己來趟太平館,那種情形,就像今日的孩子渴望進入麥當勞和肯德基一樣。
太平館的歷史要追溯到清朝鹹豐年間,曾在外國洋行掌勺的徐老高在廣州南門外的太平沙更樓下,開設了取名“太平館”的西餐攤檔,後于1927年在北京路財廳前現址成立佔地三層樓的太平館分店,成為廣州市最早的一家西餐廳。
太平館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做傳統的西餐,由于品質優良成為當時社會名流交際聚會的場所,不少文化名人如魯迅、郭沫若、鬱達夫等,都曾是座上客。餐廳的最大亮點,要數內里挂著的一幅周恩來與鄧穎超的結婚照,原來1925年8月,當時任黃埔軍校東徵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與鄧穎超在太平館設茶會,以簡樸的菜式舉行婚禮,餐廳到現在還保留著總理套餐和總理夫人套餐,是這里的招牌菜。
近幾年,太平館經過多次裝修改造,經營西餐更具特色和規模,除了保留原有的特色之外,加入了不少現代元素,餐廳內的環境懷舊幽雅,充滿歐陸風情。來到太平館,你發現很多老年人在此邊嘆咖啡邊看報紙,非常寫意,原來他們都是這里的老顧客了,有的更從餐廳開業至今一直捧場,與餐廳結下深厚的感情,這些老人們與太平館一起經歷著時代的變遷。
開的最晚的報攤
在天河石牌東路的北段路口,有一家廣為大家知曉的報攤,當你在深夜外出宵夜時想起要看今天的報紙卻苦于無處購買時,它就成為了夜貓子們的最佳選擇,因為這里可能是廣州市內最晚收鋪的報攤。
接近深夜零點的時分,在風雨帶來的低溫天氣下石牌東路上往日熱鬧的大排檔也顯得冷冷清清,但是這家報攤的燈光卻照常亮在街頭。不到5平方米的鋪面里,外面部分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廣州市內的各大報紙和超過十種的雜志,里面則兼售飲料、零食、小日雜一類的產品。
看鋪的阿姨笑稱,這個報攤幾乎是通宵營業,半夜三點多才關門,早上不到七點就要開門取當天的新報紙。報紙畢竟還是白天賣得多,但是總有晚上想買報紙的顧客存在,到了夏天的時候,周圍大排檔的生意好,也為小鋪帶來了大量的客源。
有住在附近大學里的教職工認為,這個報攤這麼晚才收鋪與它另一半的雜貨鋪性質有關,但是石牌村里的住戶和大學里的學生不少都做過這里的深夜購報顧客。不管怎麼說,能讓大家在淩晨兩三點的時候還買到自己想看的報紙,石牌東路的這家報攤絕對無愧于“廣州市內開得最晚報攤”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