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遊鹽井 去看女人曬的“桃花鹽”

時間:2011-03-21 08:09   來源:搜狐旅遊

  在茫茫的滇藏公路上,鹽井只是人們前往藏地朝聖的一個驛站,毫不起眼。可是,在那個食鹽匱乏如金的年月,它曾經如此嬧赫:傳說中引發兩國大戰的寶地,茶馬古道上名噪一時的重鎮。它還吸引了外國傳教士穿越千山萬水慕名而來,那座十九世紀中葉興建的天主教堂,至今保存完整…

鹽井“桃花鹽” 圖片來源:茶馬故道(搜狐博客)

  鹽井是西藏一個神奇的地方,歷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詔的要道,也是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鹽井鹽田這道人文景觀現在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曬鹽風景線

  陽春三月去看女人曬“桃花鹽”

  鹽井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老制鹽術。其實制鹽的工藝並不復雜,每天早晨女人們背著桶、挑著擔子下到江邊的鹵水井取出鹵水,再挑上半腰倒在鹽田里。

  制鹽的工作都是由女人們來完成的。強烈的陽光,使她們的臉上過早刻上了歲月的痕跡,然而,以我們外人的眼光看, 在那一張張臉上總是能找到最質樸、最燦爛的笑容。平整的鹽田像鏡子一樣,有種神秘的美感。盡管同取一江之水,兩岸的鹽田卻涇渭分明地出現紅、白兩色。西岸的加達村鹽田是紅色,東岸上下鹽井村的鹽田卻白色,並因此被稱為紅鹽井和白鹽井,這種看似神秘的現象源于瀾滄江兩岸土質的不同--加達使有紅土鋪鹽田,而上下鹽井卻用細沙或白土鋪田。

  每年的3至5是曬鹽的黃金季節,不但陽光明媚,掠過河谷的風也非常強勁,很容易出鹽,這時鹽的品質是最好的。此時也正是瀾滄江兩岸桃花陸續開放的時節,這些在“桃花月”曬出的鹽被稱為“桃花鹽”。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