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武侯祠景區提供本文圖片!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是聞名海內外的三國文化聖地。成都武侯祠由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三義廟等部分組成是全國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和三國文化的集中展示地,也是全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堂並與陵園合一的名勝古跡。
最佳旅遊季節
成都最佳的旅遊時間是3月至6月、9月至11月。
成都的氣候屬亞熱帶季風型氣候,由于四周高山環繞,又呈典型的盆地氣候。春天來得早,通常在春節前後就春暖花開。夏天由于盆地原因比較悶熱,秋天涼爽宜人,冬天無嚴寒霜凍。全年平均氣溫在16℃∼18℃。每年7、8兩月是雨季,春季和冬季少雨,冬天的氣溫極少低于5℃。一年四季日照少、多霧少風。
雖然7、8月最熱,但成都附近的青城山、西嶺雪山、九龍溝、九峰山、天臺山、龍池森林公園等都是最理想的避暑勝地。冬天上龍池森林公園、西嶺雪山欣賞雪景也是南方省區難得的好時機。

搜狐旅遊推薦景區看點
三絕碑
整個武侯祠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大門,二門,漢昭烈廟,過廳,武侯祠五重建築,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以劉備殿最高,建築最為雄偉壯麗。武侯祠後還有三義廟、結義樓等建築。大門處匾額為“漢昭烈廟”。大門內濃蔭叢中,矗立著六通石碑,兩側各有一碑廊,其中最大的一通在東側碑廊內,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有很高的文物價值,為國家一級文物,因文章、書法、刻技俱精被稱為“三絕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柳公權之兄)書寫,名匠魯建刻字,都出自名家,因此被後世稱為三絕碑。 碑文對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讚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文治武功,並以此激勵唐代的執政者。
塑像先過“政審”關
武侯祠入選的塑像,歷史上屢有變化。這個變化反映了不同時代,對“忠”的不同認識。南北朝時將原建在成都少城內的武侯祠遷到惠陵旁,“以臣伴君”,是儒家文化中君臣關係的具體反映。祠內唐宋時期原有劉禪專祠,當然也有塑像。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二《兩王難當二堂》說:“蜀先主祠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挾即武侯祠,東挾即後主劉禪祠。蔣公堂帥蜀,以禪不能保有土宇,因去之。”清代在重塑武侯祠塑像時,入選對象無論職務高低、貢獻大小,都只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忠。劉禪、法正、彭羕 、廖立、劉封、李嚴、劉琰、魏延、楊儀、譙周等一大批蜀漢重要人物之所以落選,那就是他們在過不了“忠”的“政審”關。
在劉備殿,正中有劉備貼金塑像,左側陪祀的是他的孫子劉諶。據說,他的兒子蜀漢後主劉禪由于昏庸無能,不能守基業,他的像在宋、明兩代幾次被毀,後來就沒有再塑。在蜀漢後主劉禪降魏時其子劉諶到劉備墓前哭拜,殺掉家人後自殺身亡。
諸葛亮殿
劉備殿後,下數節臺階(武侯祠低于漢昭烈廟,象徵古代君臣關係), 武侯祠內的諸葛亮像
是一座過廳,挂有“武侯祠”匾額。武侯祠是紀念三國時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謚號“忠武”,故紀念他的祠堂稱作“武侯祠”。
劉備墓
諸葛亮殿西側是劉備墓,史稱“惠陵”。由諸葛亮親選寶地,葬劉備于此。
草廬
位于祠院後部正中,是後人在諸葛亮故宅基址上新建的一座八角 成都武侯祠導遊圖
尖頂茅亭。前額“諸葛草廬”,為1973年郭沫若手書;內額“諸葛廬”是1940年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于右任所書。後額“南陽諸葛廬”為清光緒二十年(1894)南陽知府傅鳳颶所書。
武侯祠周邊景點
武侯祠東側就是大名鼎鼎的錦里,這里有吃、有看、有玩。300多米長的街區,有客棧、茶坊、餐廳、酒吧,還有蜀錦蜀繡、竹編工藝、諸葛連弩等。到這里之前一定要騰空肚子、裝滿錢包哦!
去過的人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