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醫療旅遊

時間:2010-10-08 10:10   來源:新民周刊

中國醫療旅遊的價格相對低廉,對海外患者有著不小的吸引力。

  “醫療旅遊”作為一個產業不過才一二十年,但它已經被一些國家視為“朝陽產業”“國家戰略”。上海出現國內第一個醫療旅遊平臺,試探醫療旅遊在中國發展的可能性。

  記者/黃 祺

  去中國治病

  阿根廷和上海之間沒有直達航班,Mabel花了20多個小時,輾轉抵達上海。盡管Mabel患有乳腺腫瘤,並已經轉移多處,但精神狀態還不錯。這次來到上海,她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而且能在生命最後不多的時間里到中國玩玩,接受中國醫學專家的治療,也是不錯的選擇。

  Mabel是上海市醫療旅遊產品開發和推廣平臺(以下簡稱“上海醫療旅遊平臺”)迎來的第五名客人,上海醫療旅遊平臺今年6月剛剛成立,到目前已經有來自4個國家的20名患者,通過這個平臺來到上海接受治療和咨詢。這是上海第一次正式向海外患者推廣專業的醫療旅遊服務,也是中國第一次出現完整的“醫療旅遊”專業產業。

  Mabel首先是通過上海醫療旅遊平臺駐阿根廷的代理人,與上海建立聯係的。最終吸引Mabel來到上海的,是一種被叫做“體部伽瑪刀”的治療技術。“伽瑪刀”最早由瑞典研發,世界各地的醫療機構把這個技術用于頭部腫瘤的治療,所以也被叫做“頭部伽瑪刀”。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一家公司研發了可以用于全身的“體部伽馬刀”,這種儀器和治療技術目前僅在中國使用。“體部伽瑪刀”的療效和安全性曾經受到質疑,不過它仍然是一種得到衛生管理部門認可的治療方法。

  在嘗試多種治療手段無效後,Mabel決定到中國來試一試。Mabel啟程之前,先要把自己的病情資料提供給上海的工作人員,上海工作人員負責把這些資料交由專業的醫生會診,用以確定Mabel是否適合這一次醫療旅遊之行。“溝通的內容主要是了解她的其他治療方案,保證不要衝突和沒有其他並發症,以及各項實驗室檢查結果,確定有把握以後,建議她確定來上海的行程。”上海醫療旅遊平臺負責人楊健介紹說。

  Mabel的簽證是旅遊簽證,所以,她能夠在中國停留的時間只有30天,為此,一切必須事先安排妥當,不僅安排治療,還要預留出遊玩的時間。治療在上海八五醫院伽瑪刀中心進行,該中心主任高宏偉介紹說“效果完好”。

  Mabel是阿根廷現任總統克里斯蒂娜的表姐,因為這個特殊的身份,中國的醫療旅遊很快被阿根廷民眾知曉,在Mabel之後,又有幾名阿根廷患者通過醫療旅遊平臺來到上海。除了不斷有海外患者前來咨詢,楊健對于醫療旅遊行業的樂觀,還來自政府的積極態度。

  在2010年6月16日的成立儀式上,上海市發改委、同濟大學醫學院、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相關領導出席並發言。據楊健介紹,平臺的建立得到了上海市發改委、上海市商務委、上海市衛生局、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旅遊局的支持,上海市發改委提供“現代服務業引導資金”支持,交由中國醫療旅遊公司構建及運營。事實上,除了中國醫療旅遊公司在海外營銷體係和服務體係的投資外,醫療旅遊平臺的啟動資金里,就包含了上海市發改委和浦東新區發改委“現代服務業引導資金”各200萬元。

  上海市“十一五規劃”期間,把現代服務業作為產業轉型的發展方向,而醫療旅遊就是現代服務業中的一種,在楊健看來,官方對于發展醫療旅遊的態度,是“適度支持”。

  全新產業起步

  最早開展醫療旅遊的國家,包括泰國、印度、巴西、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瑞士等,一些統計認為世界醫療旅遊市場有1000億美元的規模,而前幾國瓜分了大半份額。近幾年,韓國大張旗鼓地以整容為優勢,在全世界推介自己的醫療旅遊。

  萬事開頭難,剛剛起步的中國醫療旅遊,也正在艱難摸索。醫療旅遊機構不是旅行社,更不是醫院,它是一個聯係旅遊和醫療業務的第三方管理機構,需要具備兩者的專業能力。楊健介紹說,上海醫療旅遊平臺創建的初衷,是給行業內的從業機構一個業務平臺,不直接參與醫療旅遊的具體業務。但在如今行業經驗幾乎為零的情況下,所有的工作還是由平臺一手張羅。

  從客人下飛機到達中國開始,接機、安排食宿、就醫、遊覽、醫療保險、結算、康復、治療後跟蹤服務等等瑣碎的工作,目前都由平臺聘用的員工完成。“有的客人有宗教信仰,我們還得給他找教堂,送他去,接他回來。”

  “醫療旅遊”在中國還是一個新鮮的詞匯,楊健告訴記者,前幾年醫療旅遊行業的國際會議上,中國內地只有他一人參加。楊健早年畢業于武漢同濟醫科大學,外科醫生背景,後攻讀加拿大MBA,在海外從事醫療相關投資。回國以後,他也參與了一些連鎖牙科門診和整形美容等醫療機構方面的投資。“內需和出口兩大市場相比,中國人的錢太難賺,我們要賺的是外匯。”楊健半開玩笑地說。楊健的經歷讓他一直關注醫療旅遊行業,並仔細地研究了國際醫療旅遊市場。

  根據德勤咨詢公司的研究,2010年,預計全世界全年有600萬人到本國以外的地方尋求醫療服務。事實上,目前世界各地的醫療旅遊產業,都把美國看作最大的客戶來源地,因此,楊健也把美國醫療和醫改政策,視為研究的主要對象。美國的醫療保險,不僅讓總統奧巴馬頭痛,更讓一些收入不高的民眾擔憂。“美國沒有基本醫療保障的人就有5000萬。”所以,對于那些社會醫保不承擔的治療,不管是患者自己還是他投保商業保險公司,以及那些必須負擔員工醫療福利的公司,都願意尋找價格更加便宜的治療地。

  醫療旅遊對于上面這些人來說,吸引力不小。以質子刀治療腫瘤為例,在美國做一個治療需15萬美元,並需要預約排隊4個月,但在中國費用約為15萬人民幣,也能更快安排,無需等待太久。這中間巨大的差價,以及到海外旅遊的附加值,讓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以及歐洲人,開始選擇到海外就醫。因此在楊健看來,醫療旅遊服務的消費者群體會不斷增長,中國要做的,是把這些消費者從別的國家爭取過來。

  有統計數據顯示,泰國的醫療旅遊每年吸引120萬海外客人,印度有45萬。這兩個國家能夠率先開展醫療旅遊,得益于他們的優勢:價格、語言和技術。一些東南亞國家有被殖民的歷史,因此英語教育比較成熟,在語言交流上不存在障礙,而印度的醫療人才,早已在西方國家形成口碑,在美國、英國等國家,許多印度移民是優秀的醫生,海外患者對他們有天然的信任感。

  不過近幾年東南亞政局不穩、宗教矛盾加劇、治安堪憂,而剛剛發生的“超級細菌”感染事件也大大動搖了西方人對印度醫療的信心,這給中國醫療旅遊的發展帶來了空間。另外,楊健也把中國的競爭優勢放在價格上,“我們希望中國的治療費用永遠比泰國低5%”。

  為何選擇中國?

  中國醫療旅遊的目標顧客,被楊健總結為三個特徵:第一,他的疾病在美國本土治療花費在6000美元以上;第二,治療周期在2-4周;第三,非急診病人。鑒于這些要求,上海的醫療旅遊服務項目,包括心臟搭橋手術、質子刀治療、伽瑪刀治療、幹細胞治療、骨科、牙科、整形美容等西醫手術治療以及中醫等。2007年,中國衛生部發文嚴格限制外國人在中國接受器官移植手術,楊健表示,國家嚴禁的這類治療他們絕對不會開展。

  但運營2個月來,海外患者對中國醫療旅遊的興趣點,卻與平臺事先的預期有些差別,那些在國外無法開展的治療,似乎更受歡迎。最近,上海醫療旅遊平臺接到了美國煤礦工人工會的咨詢,他們希望到中國進行全肺灌洗來治療矽肺病。在美國,矽肺病這樣的職業疾病已經比較少見,因此本國幾乎不再開展相關治療,而在中國,醫生有豐富的矽肺病治療經驗和治療方法。

  事實上,盡管中國的醫療旅遊剛剛誕生,但海外患者到中國治療的現象卻早已出現,他們到中國尋求治療的項目,往往是本國不開展的治療項目。2007年,記者曾調查國內“幹細胞治療”,發現有不少海外患者在中國接受這種治療。“幹細胞治療”在中國屬于需要特殊批準的三類醫療項目,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幹細胞治療”尚未被允許在臨床上應用。

  中醫也是吸引海外遊客到中國療養遊的重要原因。“三亞有3個中醫門診,每年單是俄羅斯遊客貢獻的收入,就有1億元。”楊健說。看起來,中醫是中國醫療旅遊很大的特色,但問題是,開展中醫醫療旅遊,存在一些現實的困難。“前幾天一個客人,把在中國開的中藥都送給我了,因為海關不會允許中藥進入他的國家。”

  華東師范大學旅遊管理係符全勝教授幾年前開始關注醫療旅遊,他認為,有人啟動中國的醫療旅遊產業,是一件好事,第一家平臺應該得到更多的鼓勵和幫助。上海師范大學高峻也對中國醫療旅遊的萌芽表示支持,但他同時提醒,作為特殊的旅遊項目,醫療旅遊的操作一定要小心謹慎,要建立誠信制度,避免行業出現管理混亂。

  楊健告訴記者,由于醫療旅遊在中國剛剛開始嘗試,遠沒有到制訂行業規范的時候,但他也主張在合適的時機推出行業規范,讓醫療旅遊能夠健康發展。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