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華寺開拆以來,牽動了廣佛許多熱心市民的心。日前,記者看 到了省考古部門出臺的西華寺遷建方案。西華寺在廣州歷史中處在一個什麼位置?它與老廣們十分熟悉的“石門返照”美景又有著什麼關係?而西華寺在拆建過程中又需要注意什麼?且看方案如何定論。
千年古廟西華寺拆卸已經進行幾天了,昨(21日)天,記者看到了省考古部門出臺的西華寺遷建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圖文並茂地將西華寺的前世、今生以及重建都作了詳細描述和要求。
西華寺興建說上溯至五代南漢
方案說道,在此次考古挖掘之前,歷史典籍以及民間對西華寺的興建年代就有多種說法,最集中的有三種,分別是:一、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大寶元年(958年)說;二、元代興建說;三、明成化八年禦史韓雍創建說。而在廣佛民間也有“先有西華,後有南華”的傳說。
2007年10月-12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西華寺正殿前的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通過此次發掘的不同時期的殿堂遺址及其建築構建、石碑及其他器物等,充分表明該寺始建時間至少在南漢時期,先後經歷五次修葺。
從對出土的柱頂石、獸面紋、蓮花紋與“千秋萬口”的瓦當及現存梁架、臺階等分析,該寺規模較大,形制風格、法式特徵、構造特點、材料質地、工藝手法等都屬于官制做法。如出土的灰褐陶龍首脊飾近似南漢皇帝劉晟墓附近出土的一件陶龍首。
西華寺當列石門返照美景之內
根據史料記載,西華村及其後的石門山原屬于廣州市范圍,石門西北距廣州約15公里,因東北到西南走向的石英砂岩褶曲低丘山嶺橫截小北江,其上遊“三江諸水東流其間以南入于海望之隱若門,故曰石門”。又相傳是南越國丞相呂嘉積石防漢,積石如門得名。
方案除了描述西華寺情況外,還對“石門返照”美景進行了描述。“石門返照”為宋、元時期“羊城八景”之一。相傳“石門返照”,一說是廣州的車馬往來、樓房的幻影,浮于水面,誠如海市蜃樓;一說是石門周圍的景色、聞名的西華寺等名勝,倒影江面,令人心曠神怡。
到了明代,由于白泥河、西南涌因人為和自然因素,水流減少,使石門的江面變窄,不再是交通要衝,從此不再列入羊城八景。
西華寺遷建遵循“修舊如舊”
方案就西華寺重建提出了相應指引。它要求,在遷建前,對需要原位修復的構件如梁架、柱、檁、柱礎、條石等構件均須編號歸類,妥善保管好,以便原位整修,恢復原貌。
在整個遷建工程各個環節操作中,必須以“不改變文物原狀”和“可持續性”的原則指導整個修繕工程,不論是拆卸復建部分,還是殘缺補全部分,都要按現存明清時期的法式特徵、風格手法、構造特點和材料質地等進行修繕,從而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記者鄧柱峰 實習生劉鮠蕾 通訊員黃騰彬)